《明爱文化讲堂》之平静养生系列第五讲:中医简史

概论

今天我们谈一谈中医简史,相信大家听完这堂课会对我们国家璀璨的文化宝藏——中医有一个新的了解。中医其实是一门哲学,是一种思想,后者说是思维方式,不同于现在所认为的技术性学科。中医现在的状况确实有历史的原因。一个人有命运,中医也有命运。一部中医史影射的是中华文明史。

中国古人用生命探索宇宙,现代人用探索仪器探索真理。过度依赖机器,人的天然的状态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失去。用生命打造的文明是鲜活的,是一代一代前扑后继继承下来的。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话语,每堂课开讲之前我们都回忆一遍,加深印象。养生其实是自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追求市面上流行的方法。没有任何路是可以通向自然的,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条路。

关键词 - 中医 时代 伤寒 理论基础 本草纲目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医生地位

(一) 先秦以前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思想史

人类的历史是螺旋式推进的。比如今天是对昨天的否定,然而今天却又是对前天的肯定。历史看起来很滑稽,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否定,其实这是有规律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史,不管是政治、经济、科技、中医还是文学,一切都只是一个现象,现象都是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因为不同的思想而产生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

中医简史其实就是中医的思想史,思想又是因人而产生的。中华文明有很长的延续性,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就是所谓的元宇宙时代。轴,转动,转动之后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变化。人的生命是很短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即便活了百年也不可能看到历史的全貌,还有可能会被眼前的现象欺骗。上一个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

先秦之前:上古天真 道法自然

先秦之前的思想更接近自然,也更接近先天。《封神演义》中描述的商周时代(包括之前),是人神共居的时代,人跟天地之间的感应非常大,人也相对淳朴灵敏。我们现在还在读那个时代的东西,无法超越。很多东西并没有文字记载,书籍流通也很难,更多的是靠口口相传,很多就成了后人所说的心法。口口相传也会有一些误差,如此一来我们研究古代的东西就很困难。我们目前能知晓关于中医历史实证的资料来于一些实物。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已经出现了(在距今一万六千年的山洞里发现了骨针)。由此人们把中医关始的时间放在四千多年前。

道德经——精气神

上一个轴心时代出现了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内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易经》的阴阳思想。而《内经》的五行思想则来自于《尚书》。《内经》既是研究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最高境界。《内经》中经常讲到的“精气神”的概念来源于《道德经》。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的差别。所以说,《内经》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精气神。

《内经》分两部,其中一部叫《素问》,素就是朴素的意思,素问就是茶余饭后大家一起聊天,聊天的话题是比较朴素简单,当时的语言也是朴素简单的。《素问》主要记录了黄帝和他的老师歧伯的对话。歧伯也是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另外一部就是《灵枢》,是古人对人体内部的描述,通俗讲就是现在流行的理疗。刚才说过从中医历史上看,理疗大约出现在 4000 多年前,历史学家也找到了一些对应的实物。《内经》出现的具体时间比较模糊,而且到底是不是黄帝所写的也无从得知,但它对中华文明有很大影响。

中医史即中华文明史

除了《内经》,同时期还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叫《本草经》,在这本书里面记载了很多种类的草药。《本草经》也叫《神农本草经》,神农就是炎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祖先。神农尝百草,整理出了《本草经》,他还是第一个种植大米的人,所以说他也是农民的祖先。整个中医史就是中华文明史,炎黄二人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两部重要的著作,大大推动了中医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治疗方案、理论基础和草药都没有离开它们,所以这两部著作非常了不起。(未完)

(二) 战国秦汉

-----扁鹊 华佗 张仲景

扁鹊——中国第一个中医学者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扁鹊,他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医学者。他是中医史上一个理程碑式的人物。扁鹊破除了很多迷信。

扁鹊有几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是虢国行医。虢国是古代一个小国家,这个地方现在叫虢镇,在陕西宝鸡附近。当时扁鹊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国王有一个小王子死了。大家都在伤心地为王子准备葬礼,就当准备下葬的时候,扁鹊阻拦了大家,然后拿了一根头发丝放在小王子的鼻子下面,突然发现头发丝有细微的动静。接下来扁鹊用针刺王子的百会穴。针刺百会穴之后,阳气生发,过了20 分钟,小王子醒了过来,然后扁鹊再用汤剂,最后把王子治疗痊愈了。

这个故事告诉后人,医生行医,尤其是遇到这类型情况,你必须看清楚病人是否真的死了,还是休克,或者是失去意识。

第二个故事很著名,也就是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都会学过。

扁鹊“六不治”

扁鹊行医是有准则的,那就是有名的“六不治”,这后来也成为了很多医生的行医准则。

一、骄恣(指放纵,不受约束)不论于理,一不治也。意思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不听从他人的募诫劝,这样的人很难治疗。

二、轻身重财,二不治也。意思是对自己身体不知爱惜,对钱财看得过重(不过这个现象需要一分为二来看)。

三、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意思就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懂得节制。

四、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意思是思虑过度,长期压力过大,不能放松导致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衰弱的人,无法治。

五、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意思是如果病人身体非常弱,尤其是消化系统不好,药物无法被吸收发挥不了作用,也无法治了。

六、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意思是只相信巫师、偏方,不相信医生,无法接受长时间的治疗,这样的人也没法行医。

华佗

秦汉,中国社会趋向稳定统一,但由于经历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也开始进入了统一模式,同时禁锢也开始了。所以,文明的发展,很难用好坏去定论。这个时期中医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华佗与张仲景。

华佗大约生在公元 145 年到 208 年,也是中医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华佗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药——麻沸散,他医术高明,曾经给病人做过手术。华佗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气功——五禽戏。五禽戏模仿了五种动物,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

在那个时代医生的地位是不高的。我们都知道华佗因曹操而死。当时曹操得了头痛病,就找来了华佗治病。但是华佗提出要做开颅手术,招来了曹操的怀疑。尽管此前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名气非常大,但在曹操眼里华佗不可信任,曹操觉得华佗想借机杀他。这是历史上流传的华佗之死的故事。

曹操一气之下就把华佗杀了,不过曹操也后悔,因为他有一个爱子叫曹冲,生了病,只有华佗能治,可惜华佗死了,也就没有人给曹冲治病了。最可惜的是华佗行医的智慧心血《青囊秘录》没有流传下来,据说他在狱中想把它传给后世,于是请求看守的狱卒收下它。狱卒刚开始接受了,回到家中,老婆跟他说:“华佗都被杀了,你还敢藏这个东西啊。”狱卒一害怕就把秘籍给烧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史书上并没有有记载。他是和华佗差不多同时代的人物(约公元 150 年到219 年)。他留下了伟大的《伤寒杂病论》。在历史上这本书失传了很久,后来被人整理出来,不过已经缺失了很多。他还有一本医书叫《金匮要略》。日本的中医大多是跟张仲景学习的,日语称中医就是“汉方”,汉就是汉朝,源头是张仲景。

由于当时的药方都是写在竹简上的,保留比较困难,当时的部分药方散失了。直到晋朝,王叔和把一些药方收集整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伤寒论》,但是这个《伤寒论》并不完整,大部分已经失传了。(未完)

(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

----王叔和、皇甫谧、陶弘景、葛洪、巢元方、药王“孙思邈”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又是一个乱世,历史开始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朝短暂的统一之后又出现了八王之乱,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严重的倒退。晋朝分裂之后又有了“五胡乱华”,那是个是动蘯的时代,但因为思想的开放自由也出现了灿烂的文明“魏晋风骨”,是精英,是中流砥柱。

针灸学学者——王叔和 皇甫谧

王叔和是晋朝著名的医生,他经常给重要人物看病,因此得以看到很多古代典籍。他收集了《伤寒论》,在此之前《伤寒论》已经失传,这个名字是王叔和定的。然而,在王叔和之后《伤寒论》又失传了几百年,直到被孙思邈重新看到,才使得《伤寒论》又重新发扬。

王叔和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写了一本《脉经》,他是第一个独立出书的医生。现在的医生所用的搭脉基本原理都是从这本书来的。

这时期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皇甫谧,他是针灸学的第一人。他有一本著作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的鼻祖。

晋朝南北分裂,使得中原文明开始向南迁移。

南朝:陶弘景 葛洪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第一个叫陶弘景,另一个叫葛洪。这两位都是道士,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很有才华,朝廷请他出山当官,但是他不愿意。他一个巨大大贡献是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并且针对于书里的360多种药物做了重新的分类。他的另一本著作是《养性延命录》。

另一个神仙级别的人物叫葛洪,他在历史上被称为“抱朴子”,他留下了一本养生方面很重要的著作《抱朴子》,另一本著作就是《肘后方》。我国医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拿到诺贝尔奖,这个发明原理就来自葛洪的《肘后方》。学中医的人,很多都会把这本书当作枕边书,经常翻阅以求灵感。

葛洪的妻子,鲍姑,也是个著名的中医,传说她发明了艾灸。

隋唐时期

乱世之后,中国进入了隋唐稳定繁荣时期。社会各个领域当然包括中医都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然而,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如果事物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候,就会开始逐渐走向衰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隋朝创立了“太医院”,收纳名医,收藏重要书籍。唐太宗时期举国之力,创办医学校,这比西方早了两百年。唐高宗时期开始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比欧洲早了八百年。

巢元方、药王“孙思邈”

隋朝最著名医生叫巢元方,其成就在于撰写了中医巨著《诸病源候论》。这本书里记录了病症的症状以及来源,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病的根源在哪里?人为什么会生病等等。

孙思邈被称之为“药王”,他在早期编写了一本专著《千金方》,顾名思义,千金方就是这个方子很重要,千金都买不到,也有一说是他认为再卑贱的人,生命的价值也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

当孙思邈后来看到了《伤寒论》,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又是编写了《千金翼方》,他还被官方邀请去主编写《唐本草》。孙思邈是一个道士,传说他在太白山修炼时就讲到“百步之内无闲草”,他认为一草一木都可以入药。中国很多道观中如果有供奉药王的,往往是这三个著名的人物,扁鹊、孙思邈和张仲景(华佗)。(未完)

(四) 宋、金、元、明、清

-----庞安时、钱乙、宋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 张景岳

宋、金、元时期

唐朝之后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蘯时期,直到宋朝又出现了统一局面。“儒之分始于宋,医之分始于金元”。儒家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在宋朝由先天走向后天,其分水岭是周敦颐。

思想决定文明高度。北宋时期,政府颁布了一个药剂制作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的出现各有利弊。他的出现固然给行医之人带来方便,但是使从事研究医药事业的人往往会避难就易,对《内经》等经典著作厌而弃之。而且局方选方多用辛香燥热之剂而失之于偏,医生们只要参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模式,药量使用也是参照国家给定的统一标准,很多人不愿再深耕细作,固定化,模式化,从而使得中医的发展也开始趋于僵化。

庞安时、钱乙、宋慈

北宋医王庞安时,他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归结整理出了《伤寒总病论》,他主张把温病和伤寒进行区分。

同时期的钱乙被称为“儿科之圣”,儿科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单独的门类提出。在此之前中医只有阴阳之分,只有男科女科,中医的科类分得更加精细,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很多人看过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其中的主角叫宋慈,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洗冤集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里面专门记录了冤假错案。宋慈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西方学界认为他于 1253 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门派之分:金元四大家

由于局方的出现以及推广,中医派别就应运而生。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先锋。

第一位叫刘完素,也叫刘河间,他提倡寒凉派,认为“六气都能化火”。

第二位是张从正,号戴人,他是攻邪派,主张把邪气攻掉。

第三位是李杲,号称东垣老人。他是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脾胃是后天之本,从调理脾胃下手来调理身体,这个理念一直到现在还非常重要。

第四位叫朱震亨,后人称他为“丹溪先生”。他是“滋阴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生命在于平时不注重保养,过度纵欲导致阴虚亏损。

中医门派林立,各自开宗立派,只是顺应历顺史发展潮流的需要。然而互相不认可,思想上的对抗,乃至产生矛盾等等也就不可避免地了。

明 清

明朝统治强权专政,思想禁锢。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因为思想的僵化,没有跟上历史的脚步,到了清朝这个现象更加严重,反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国门被洋人的大炮轰开(大清朝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革故鼎新,唯变所适,这是中国文明的特点,也是中华思想的伟大之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医也开始走向衰弱。老子曾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李时珍 张景岳

明代大家李时珍,留下巨著《本草纲目》。同时他对脉学也有深入研究,著作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如果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之间进行选择,一些大家还是认为从前者入手。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好,也就越接近源头。

张景岳,“温补学派”创始人,留下了行医时医生问诊的《十问歌》,这成为后世医生的行医准则。

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经常瘟疫流行,中医对瘟疫的治疗总结了很多经验。清朝灭亡以后,西方思想进入中国,中医地位摇摇欲坠,西医开始大行其道。(未完)

(五) 近代情况与武汉疫情治疗

——中西医对比

民国之后

民国之后,西学压倒式入侵。传统文化进一步衰退。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学派——孟河医派,其医理溯源为晋朝的葛洪。

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为,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丁甘仁,他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那时中医已经开始失去社会地位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9 年,中医被看做是不好的东西,中医学院停办。1955年,出现“乙型脑炎”,后来开始用“白虎汤”这个病情才被慢慢治愈,危难时刻显身手,“白虎汤”使用后第二天就能退烧,大家开始发现“中医有点用处”。

另一个例子是,幼儿发疹子,对于这类病情西医束手无策,中医中的麻杏石甘汤可以解决。再比如大黄牡丹汤可以在85%-90%的程度上治愈阑尾炎。这三个方子都来源于《伤寒论》,有人觉得很自豪,也有人觉得很悲哀。

因为这些中医对症下药成功治愈的病例让人们再次重新认识了中医,国家也开始重视中医。1956年,四所中医大学存活下来,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秦伯未,被称为当代中医集大成者,可惜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中医条例法案

1982年,“发展现代化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后来又出现一些声音,说中医不科学,要取消中医,反对中医。2002年至2003年,我们国家出现了非典,全国抗击非典,中西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又被大家重视了起来。2003年至2020年期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但是2022年又取消了,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推动。2014年1月19日,上海出现了第一届反中医大会,据说现在在酝酿第二届,对此我们不作评判。2020年,国家出现了新冠疫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武汉疫情治疗情况的数据和事实。

武汉疫情治疗情况——中西医对比

中西医分组治疗人数各为 320 人,从中西医分组治疗结果来看,从最终的死亡人数看,中医治疗组的死亡人数为0;西医 113 人,由此可以推算中西医两组的死亡率。从中西医两组的痊愈时间看,中医治疗组的平均痊愈时间为7天;西医组的病患在治疗20天后仍未康复痊愈。

对比两组的治疗方式,中医治疗组采用的是服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方式;西医则是通常注射各种抗生素。在后遗症方面,中医组的病者几乎不会留下后遗症;西医组的病者则会留下肺纤维化、尿毒症、心肌炎等后遗症。

费用方面,中医是几百元;西医大于四十万。中医通过中西医对比情况来看,中医具有其本身自带的优势、西医所不能及的优势。历史是公正的,今天是对昨天的否定,又是对前天的肯定。中医的命运也充满坎坷,在受到争议的同时也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还中医一个最真实“清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最后我用一句话概括中医的历史。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的意思是:谷神,先天大道,是不会死的。玄牝之门是天地的根,只要这个根在,绵绵若存,看起来好像没有了,但是用着用着又出现了,这就是生生不息。我们用这句话来祝福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医。

中医简史就介绍到这里,我是一个外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了中医简史,大家可以由此反思一下我们中华文明的思想史,以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谢谢大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