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隨筆】近鄉情怯
今次回港,接近清明期間,回鄉掃墓是少不了的行程。
自己的家庭相信和很多港澳人士相似,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爲種種原因離開了故鄉,到了港澳,有些人後來還移民定居歐美。自己的家庭數代移居海外,祖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空置,要請人幫忙掃墓及照顧祖屋。多年來,屋內的傢具已被人搬走,先祖父收藏的舊郵票和錢幣早已被人搜索一空,加上房子日久失修,現在的年輕師傅未必有能力去修復百年古屋,更重要的是不容易找到一位值得信賴的建築師傅。

小時候,我的故鄉三鄉是典型的農村社會,鄉人靠農耕謀生。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的設立,輕工業及住宅用地的發展,三鄉已經成為中山一個發達的鄉鎮,雅居樂的樓盤成為港澳人士置業熱點。三鄉又名「小香港」,是港澳地區的業主週末渡假的熱門地點。港珠澳大橋通行後,游人更加方便,從拱北口岸僅花一元人民幣的車費,乘坐931巴士直達三鄉雅居樂總站,然後再利用其他交通工具暢遊三鄉或鄰近地區,對於退休人士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便捷的休閒活動。優質的退休生活使中國人更加長壽,令人羨慕。
今次回鄉並不顺利,見不到幫我們看屋和掃墓的鄉親,幸好碰到另一位鄉親,在他的安排下,我們終於找到祖墓,獻上鮮花後,就要匆忙回到澳門,在墳塲關門之前,拜祭了祖母。
離鄉背井六十多年,我們比上一代幸福,藉著學識,能夠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很少人會考慮回鄉落葉歸根了。如何處理上一代在故鄉留下的遺產?相信是很多僑居海外華人要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