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聞解字之釋物色、物識

大學推聘副校長,有物色委員會,某君鑑於該會功能,訝於何為不用「物識」?余謂君言誠是,然實則上,兩詞俱可;物色,出於經典;物識,已約定俗成,貴能望文生義,易為大眾接納。

物色,一詞多義:

  1. 察訪,宋歐陽脩《新唐書‧奸臣傳‧李林甫》:「寤而物色,得裴寬,類所夢。」元脫脫、阿魯圖《宋史‧天文志一》:「宣夜先絕,周髀多差渾天之學,遭秦而滅,洛下閎、耿壽昌晚出,始物色得之。」
  2. 動物的毛色,《禮記‧月令》:「乃命宰祝,循其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3. 形狀、容貌,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注:「以其形貌求之。」
  4. 風物景色,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有<物色篇>;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昭明文選‧顏廷之‧秋胡詩》:「日暮行釆歸,物色桑愉時。」
  5. 各類物品,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食貨志》:「後來以所徵物色,添助軍裝衣賜,將令通濟,宜示矜蠲。」

物識一詞文獻,首見於孫文之《建國方略‧有志竟成》—「當予肆業於廣州博濟醫學校也,於同學中物識有鄭士良弼臣者,其為人豪俠尚義,廣文游,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朝夕思之。」

廣東有口頭俗語,「乜乜物物」—— 各式各樣的東西,意甚貼切,《左傳‧昭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脩莫方,朝夕思之。」《玉臺新詠‧佚名‧孔雀東南飛>:「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物色、物識之物,作動詞使用首見於《莊子‧山木》:「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耶?」

彭家發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  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