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之中國軼事勾沉(下)

宋明清的譯館

宋朝在生員考試中,增加了翻譯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試題。元朝則以八思巴文為官方法定語文,又設有蒙古房、蒙古官學、唐古特學(青藏地區語文)與托忒學(一種蒙古語文)等官署,以培養語文人才,並負責翻譯蒙文、回文和藏文。蒙古語稱口語翻譯者為怯裡馬赤(kelemeci),但並非是正式編制的官職。元朝在大都(北京),設會同館,為負責各邦語言口譯的機構。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在南京(應天府)設立會同館,又編修漢蒙對譯的辭書<<華夷譯語>>;明成祖永樂五年,則在京城設四夷館,隸屬于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加以培訓,專責筆譯工作。

 四夷館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真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台語)、百夷館(傣語)和緬甸館(緬甸語),都置有譯學生和通事,通譯語言文字。後來,又增設暹邏館(泰語)和八百館(泰沅語),共十館。

 至明朝成化五年(西元1468年),已增加附屬館十八處,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本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真臘館(高棉語)、占城館(占語)了爪哇館(爪哇語)、蘇鬥答喇(臘)館(亞齊語)、滿剌加館(馬來語)和河西館(河西語)。

 明張誼<<宦游紀聞>>一書,記載了一聯妙聯,意味著中朝曾與外番之針鋒相對,相當有趣: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另一說法是: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再有一個說法則是:

明末外族犯境,其統兵元帥叫張斌,拋出一難對之嵌字聯,來留難、嘲笑明軍守將:

弓長張文武斌張斌元帥統領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能戰

幸而明軍軍師,思得下聯以對:

一人大日月明大明天子橫掃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並拿

 

明成祖時(1405),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跨越東亞、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等等各地。艦隊翻譯官馬歡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擔任口譯通事和教諭(文字翻譯),他把鄭和下西洋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 

另一位隨員費信,通阿拉伯語,著有<<星槎勝覽>>一書,鞏珍則著有<<西洋番國志>>一書。鄭和下西洋結果,使得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

 滿清入關後,順治元年(西元644年),將明朝之四夷館易名為四譯館,百夷館更名為百譯館,撒消韃靼館和女真館。乾隆年間,又將四譯館和會同館合併,改稱會同四譯館,再分設西域、八夷兩館,又重新編篡各館的<<(西番)譯語>>。

清末自強運動啟錨,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下旬,開辦京師同文館,教授生員英、法、俄、德、日諸文,以訓練外交人才。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0年),清廷戰敗議和。在議和會議上,傳出一則爭得面子文字之爭軼事:會談中,某通漢語日本代表,突然出一奇詭之嵌字聯求對: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成戰

八大王隱喻聯合犯京之八國;單戈成戰,隱喻只要八國中一國,就可打敗大清帝國;料想滿清官員一定啞口無言,羞上加羞。

不想一位隨同出席和議的年輕秘書,即時對上:

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共拿

漢朝封日本為漢倭奴之國,故倭,指日本人;龍衣,指清室。

結果是,日本代表反被將了一軍,清廷則挽回些小顏面。

一帶一路諸國同中國跨文化交流軼事、野史都多,有識之士似宜多加發掘、尋訪,以充實、流傳中國好故事。

彭家發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  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