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范蠡(二)

計然説:" 知鬥( 戰鬥要來了 )則修備( 戰備 ),時用則知物(在某個時候就須要知道某個時候須要的物資)。 二則形成( 知道時候與所須物資 ),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看得很清楚 )。故歲在金 ( 所以,若是干支紀年中,有金,如庚辛酉申的 ),穰 ( 方位屬金的西方就豐收 ); 水 ( 干支紀年中,有水,如亥子壬癸的 ),毀 ( 方位屬水的北方就歉收 ); 木 ( 干支紀年中,有木,如甲乙寅卯的 ),饑 ( 方位屬木的東方就饑饉 ); 火( 干支紀年中,有火,如丙丁午巳的 ), 旱 ( 方位屬火的南方就乾旱 )。[ 五行方位之説, 土處中,同穰一一因得物資會聚而豐盛。 ] 旱則資舟 ( 乾旱時就要未雨綢繆,準備船隻以備將來水災 );水則資車 ( 大水時同樣要未雨綢繆,預先準備好車馬,待乾旱時可以立刻運貨 ),物之理也 ( 這是處理事物的方法 )[ 第一策 ]。

 六歲穰 ( 一般而言,六年有一次豐收 ),六歲旱 ( 六年有一次乾旱 ),十二歲一大饑 ( 十二年就有一次大饑荒 )。 夫糶 ( 販賣糧食 ),二十病農 ( 農產品出售價格,若每斗售價低至二十錢,則價格太低了,農民就會受害 [ 俗諺榖賤傷農 ]),九十病末 ( 但農產品收購價格, 若每斗高至九十錢,又價格太高了,末一手買家的商人,就準會蝕本 )。 末病則不出 (商賈吃虧就會不現身市集買貨 ), 農病則草不辟矣 (農人蝕本,就不會去耕種 )。 上不過八十( 收購價最高不高于八十錢一斗 ),下不減三十 ( 出售價保障不低過三十錢一斗 ), 則農末則利 ( 農夫與商賈兩䝉其利 ), 平糶齊物 ( 糧食平價出售,平抑、調整其他物價 ),關市不乏 ( 關稅收入和市場貨物供應都不匱乏 ),治國之道也 [ 笫二策 ]。

 積著之理 ( 至若物資囤積 、買賣的做法 ),務完物 ( 應當務求完好牢靠 ), 無息幣 ( 沒有滯留而不用的資金 )[第三策 ]。

 以物相貿易 ( 以貨易貨之貿易 ),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 易于腐敗的食物,要促銷不要久留 ), 無敢居貴 ( 切勿囤積以等待高價 )[ 第四策 ]。

  論其有餘不足 ( 研究貨物的過剩或短缺 ),則知貴賤 ( 就會知道貨物價格的漲跌原因 )。 貴上極則反賤 ( 若物價高到極點,就會跌價 回落 ),  賤下極則反貴 ( 如果物價平到見底,價格就會反彈回升 )[ 第五策 ] 

貴出如糞土 ( 貨物價格高時, 就如不惜如糞土一樣,極速清貨 ), 賤收如珠玉 ( 價格低時,就要如愛惜的珠玉一樣,趕快入貨 )[ 第六策 ]。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 貨物、資金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般川流不息 )[ 第七策 ]。 "

  史書說,( 句踐取用其策 )修之十年,國富; ( 國庫有了錢之後 ) 厚賂戰士,士赴矢石 ( 不怕犧生 ),如渴得飲, 遂報 ( 報仇 )強吳 ( 打敗吳王夫差 ),觀兵中國,並稱五霸。

  計然所說的,簡言之是逢( 價 )低買入,逢高賣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些文字內容,在〈〈計然內經〉〉、〈國語.卷二十一.越語下》,都有相同記載。至於金年之説,尤指干支紀年中之有庚、辛者,如庚午、辛未。 如清末王浚卿之〈冷眼觀.十六回〉〉就有這樣寫法:" 麻叔謀被開河副總管擧發,竟以金年金月,誅于煬帝未死之前。 "

彭家發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  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
原刊于【灼見名家】,獲作者授權轉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