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養生系列 第八講:《養生主》(修正版)

《明愛文化講堂》之 平靜養生系列(修正版)

平靜養生》是由倫敦明愛學院和胡文虎基金共同推廣的養生系列講座,總共九講,由王玄素老師執講。

整理人:王浩

關鍵詞 :

智慧、生命、靈魂、認知、科學、宇宙、老子、人生、世界、神學、主人、無意識、精神、天理、天道、身體、能量、科學技術

{一} (修正版)

概 述

今天開始平靜養生系列的第八課《養生主》。故事來自道家的莊子,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三年前我也在倫敦講過《養生主》,但是三年後,我把很多東西推翻了。今天我來把它來剝離一下,讓大家看看和往常的認知有何不同。

苟日新,日日新

古琴泰斗吳兆基先生這樣說過,今年彈的曲子肯定和去年不一樣。同一個曲子,這個月和上個月彈的也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那就沒有意思了。我聽了之後非常震撼,這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也是養生的精神,「苟日新,日日新」。

不僅技藝如此,求知也是如此。所以不能有吃老本心態。同樣一堂課,過一段時間,如果沒有講出新東西,就說明自己沒有進步。下面分享一下我關於《養生主》的最新認知。

我用這張圖作為本次課程的標籤,中間第一層是肉身小我,執著於小我就是坐井觀天,但是小小的我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我。如果走到自己身體裡面去看,你會發現其實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宇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在於打破「我執」。

養生主到底講了什麼養生?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黃帝內經的四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在第六講《黃庭要略》裡提過淡淡的輕安喜悅——恬是第一步,這是前提,由此才能進入後面的無。釋迦牟尼佛證到了第八識,阿賴耶識。彌勒證到了第九識,無意識。我們看到的彌勒佛像永遠是微笑的,永遠處在一個「恬」的狀態,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微笑的去面對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 出世 遊世

下面我給大家梳理一下道家的三個類別:

以黃帝為代表的入世,
以老子為代表的出世,
以莊子為代表的遊世。

很多人把莊子作為理論來研究,這是不對的,莊子是半部道是在演道。莊子給我們開拓了一個精神——遊世精神,他告訴大家我到這個世界就是來玩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的思想比莊子更開放。學莊子不如自己來做莊子,思想盡量打開,漸漸讓自己「遊」起來。

科學 =神學

再談一下科學和神學的關係。科學分三個類型: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科學。常規概念的哲學屬於基礎科學,Science 是應用科學,神學是一種創新科技。整個人類的文明史是從神學開始的。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從神話開始的,後來人開始學會思考,在漫長的哲學思辨過程中,人類開始發明了科學技術,最終我們進入科學的時代。

神學、哲學、科學三位一體,只是在不同的歷程中換了一個名字而已,神學就是科學和哲學。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對不對?對,但是它要經過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從對外的認知回到對內的認知,這就是明心見性,神光普照,最後神學科學可以畫上等號。

陰符經講「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是放大版的人身,人身是微縮版的宇宙。宇宙和人身可以互聯互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中華民族生存的內在動力。宇宙是無窮的人身,一個小宇宙爆炸之後,會有一個新的宇宙產生,所以生命有沒有終結的那一天呢?我們通過學習《養生主》來探尋一下答案。(未完)

 

{二} (修正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第一句話很重要,基本涵蓋了本篇的核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是有限的,終有一天我們會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知」是通假字,可以理解為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光,是無邊無礙的。從找到自身(小我)的光,層層突破,最終到達涅槃,也就是無極無量的狀態。

「以有涯隨無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肯定會失敗。如果用「有」的範疇去衡量「無」的境界,你已經失敗了,因為「無」是無法測量的。經常有人習慣用經驗思維評判道的「無」,如此認知便是已經「殆」了。「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果你用自己的「有」捕捉智慧,那也是「殆」,你再也不會有前進的空間,所以讓有變成無、不斷清零,不斷打破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養生主》的第一句話我的解釋跟三年前不一樣,跟大多數流行的解釋也不一樣,我不見得是對的,可能過一年我講的又不一樣,不過這個解釋反映了我目前的認知程度。

生命真相 宇宙真相

探尋宇宙真相,就是探尋生命真相。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時候,他問了很多「有」的層面的事,廣成子沒有回答他,請他回去了。最後黃帝膝行跪求,請教如何修身養生,廣成子才回答他。只有用「無」來應「無」,才會懂得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愛護生命。

知通智,一旦看到自己的智慧——開悟,自性的光,道就被你找到了,遵循它最後就會發現真理。宇宙萬有隻有一個真理,就是「無」。真理在中國能用,在英國也能用,在神學可以被確認,在科學它也是對的。如果有一方面有問題的話,那就不是真理。

講了有和無的關係後,莊子接下來說了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做好事,沒人誇我,做壞事,也沒人找我麻煩。這是咋回事?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督是統領的意思,人身上有一個督脈,也就是《西遊記》中的通天河,以它為路徑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緣督以為經,為善為惡不會起作用,怎麼會這樣?督的作用從哪裡來?並非是脊椎起的作用。任督二脈的走向不是簡單的後面上去、前面下來。兩者中間其實有一個太極圖。所以說,通天河不是直上直下的。緣督以為經,任都二脈的流轉,就是庖丁解牛的過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找到督之後就能理解為什麼這篇文章反復強調要打破有和無的關係。

之前講到王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無善無噁心之體,督是在無的狀態裡產生的。既然是在無的狀態裡產生的,那善惡本身是不成立的,屬於「有」的範疇。緣督以為經,順著天道運作的時候,在先天世界裡行走的時候,後天善惡怎麼會對你起作用呢?所以聖人可以立於無過之地,世間萬法對他不起作用。那麼,後天世界呢?當然要「有」,對於我們來講要注意「有」,因為我們沒有練到庖丁的境界。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幾句分別對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到方法論。緣督以為經,善惡、當後天世界的一切,都對於不起作用了,那麼你就直通光明了。(未完)

{三} (修正版)

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有無的概念解決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經典故事——庖丁解牛。故事大家都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是廚子的意思,丁是一個男性,庖丁為他的君王殺一頭牛,文中描述到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他居然在宰牛的過程中間宰出了音樂,「合於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已經到了天籟的境界。文惠君說不得了,你技術怎麼好到這個程度了。注意文惠君提到是技,「有」的層面看到的永遠是技。如果停留在「有」的層面,你看世間萬物就只是技術的層面。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很重要,他說我向來熱愛道,因為有了道,技自然上升了,注意不能本末倒置,有了道之後,技才有可能神乎其神。想想現在很多人一直在 「技」上下功夫,卻忘了「道」。

庖丁接著說「解牛」、注意期間的變化,直到最後他說他做所有的事情都依乎天理。順天道,緣督以為經。

良庖,族庖,刀是同一把刀,不同的人用了之後刀也會不同。庖丁說我的刀已經用了 19 年了,解了這麼多牛,但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

 

庖丁、刀、牛

我們來看一看庖丁和刀、牛之間的關係。庖丁為什麼會有如此神奇的能力?

牛客觀上是「有」,庖丁一開始跟牛之間是一組對立面,但他們之間有一個工具,就是刀,不同的人即便用同一把刀,在牛身上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庖丁客觀上來說是一個人,也是「有」,「有」和「有」之間會有矛盾衝撞。能協調「有」和「有」的,就是「一」,就是這把刀。當一方固執於「有」的時候,那麼只有另外一方把「有」化去,進入「無」的狀態之後,才能把「有」跟「有」之間的矛盾化解。庖丁說他喜歡修道,而道(先天)是「無」,庖丁平時還是那個廚子,但是一旦道起了作用,「無」就開始了,庖丁就不是那個普通的廚子了。道即「無」,道生一,這把刀就是「一」,道生一……生萬物。不管牛的骨骼有多麼複雜,它就是 「萬」, 一來自於無,以一入萬,當然是沒有任何阻礙的。我們知「1」統領所有數字,但還有一個數字可以涵蓋1,那就是 0 。當然0跟無是有區別的,我們姑且類比一下。庖丁進入了無的狀態之後,就這樣很瀟灑的把牛解掉了。

我們再看看庖丁的變化。庖丁說我之前是用眼睛看牛的,練著練著觀知止,就不用眼睛來看了,最後是無意識推動的。無意識推動的時候是依天理的,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緣督以為經”。儒家理學派經常講天理,天理是在無的狀態,不是人定的,理學派把理變成了各種知識體系,越定越死, “有”怎麼能定天理呢?

 

十九年

我們再講講刀。他見證了這位廚子從族庖到良庖到庖丁的過程。

這把刀他用了十九年。關於十九年,還有一個故事需要注意的,《莊子》中講到黃帝立天下十九年,然後去崆峒山找廣成子問道。中國人陰陽兩個歷的生日過了十九年會重合一次,會是同一天。陰陽相衝,道就產生了。最後庖丁概括說「無厚入有間」,用無進入有,沒有了阻礙,彷彿說世間的一切都對我起不了作用了,因為無是依天理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一下庖丁的「有」和「無」的變化,庖丁開始是用眼睛來看的。六內根對應眼耳鼻舌身意,對應產生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都在「有」的範疇。然後六識就產生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伸識、意識。只要在十八界裡面,都是意識在起作用,都是「有」在作用。 《心經》告訴我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那就叫觀自在。庖丁解牛的過程就到了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根本不需要思考,所以庖丁就是一個觀自在菩薩,體性虛空妙有。他在牛的身上游出了自在,所以他游得很美,遊出了天籟之聲。觀自在菩薩不僅要供要念,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達到了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就是觀自在菩薩。活得自在你就可以遊戲人生。

智慧的進階昇華

庖丁修道解牛的經歷,在應世而言就是智慧的進階昇華。

通常來講人的智慧有三種,第一、頭腦智慧,第二、心靈智慧,第三、(最高境界)身體智慧——即無意識。

腦、胸、腹有三個丹田,是跟宇宙交換能量的通道。腦部——意識,胸部——淺意識,腹部——無意識。腦接收的宇宙能量多的人智慧比較高;胸部接收宇宙能量多的人,情商比較高;腹部受到宇宙能量多的人,執行力、逆商比較高,這類人往往可以扭轉乾坤。

庖丁的智慧是無意識的,他在無的狀態裡提煉出一個核心,即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這樣「主」就找到了。庖丁用解牛的方式給我們表演了一套養生的歷程,最後歸結到「主」,這就是《養生主》真正含義,這個主不在有的世界,而是在無的世界。我們生命歷程中真正要找到的是無的智慧,撇去各種情緒,撇去各種分別,撇去各種知見經驗,相信我們最誠實的身體,那是主人在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庖丁解牛完畢之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先天一氣起了作用之後要隱去,「主」就要藏起來。關鍵時候神不昏,主人的隱顯,需要靈魂聲音的呼喚。老子說到「大遠逝返」。「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很多人問題會出在在最後「返」沒有做到。刀永遠亮在那邊、永遠放光,其實是不對的。光要會放也要會收。所以,有人稱老子為暗珠,是一個暗淡的不放光芒的寶珠,這是修為最高境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其實是為他演繹治國之道。文惠君很高興,說得到了養生的真諦。為什麼是文惠君呢?其實身、家、國天下是一回事,治國也就是養生,治大國如烹小鮮,真正的有道、有主的君王一定是無為而治,「常以無事取天下」。

庖丁解牛的故事講完了,這是養生主的核心思想。(未完)

{四} (修正版)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神雖王,不善也。

 

養生的「主」找到之後應該如何來看待世間現象?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兩個小故事。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軒看到一個人只有一隻眼,他問這是不是人?是天還是人讓他只有一隻眼的?右師回答說是天。用經驗思維去判斷右師的話他是個怪人,但是用「無」看待他的話很正常,因為是天生的。比如中國人以前沒見到過西方人,認為是鬼,把他們稱為鬼佬、洋鬼子,現在認知打破了,反而認為洋人很漂亮。

下面這句話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澤畔的野雞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並不希望被畜養在樊籠之中。因為那樣精力雖然旺盛,可並不舒服啊,畜養在樊籠之中不是一件好事情。中國文化界以前有個泰斗級人物,王元化,去世之前躺在病床上經常念叨這句話,畫外音也許就是感慨自己成了鳥籠裡面的金絲雀,沒有回到他想要的自然中去。他有他的悲哀,研究了一生的哲學,尤其是老莊思想,但他沒有成為莊子,也沒有成為老子。 「神雖王,不善也!」

雖然功成名就,但還是做不了自己的主。如果用「主」來看待這些現象的話,就很好理解。右師雖然天生殘缺,但那是依天理的,是自然的產物。澤雉被蓄養,神雖王,但不是它的本性,是不依天理的,是人為的。自然是真,人為是偽,只有依天理走完人生,才可以保全身體、生命,而且可以福澤身邊的人,把歲月的太極圈畫圓滿。

聖人能立於無過之地,他一生沒有過失,因為他依照了天理,沒有用個人的意識去判斷該怎麼做。天道是非常善良的,你按照他的規律走完這的一生,你就得道了。當然能不能「依天理」,要先看你自己有沒有智慧之光,然後才能被引導。我再來談一談生命的另外一個狀態。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老聃就是老子,姓老,字狸兒,老子的朋友秦失去弔唁他,號哭三聲就出來了,他說,他們雖然在哭老子之死,其實根本不懂老子。老子只是一個現象,應時而來,順天而去,安時而處順,在無的狀態裡游走。悲哀歡樂的感情是不能進入其中的,用後天情緒悲嘆老子去世是沒有必要的。有道行的人遁去就是順天道。

這個故事跟養生主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講到一個死亡的問題。孔子對弟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個話一直被奉為圭臬,但是用道家思想來看待是有問題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回答死亡的問題,就不能回答人生的終極問題。死亡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深刻的人生道理,都要回答何謂死亡。怎麼知道何為死亡? ——「主人」會告訴你。

 

物質生命、精神生命和靈魂生命

人有三個生命——物質生命、精神生命和靈魂生命,它們是遞進關係。人的機體死亡後不能複活,每個人的肉身都會消亡,物質世界的死亡率是極高的。一個人的思想或者精神被世人遺忘,就代表精神的死亡。只要世上還有人記得你,就說明你的精神沒有死。偉大的人物其實沒有死,因為永遠有人記得他們。一旦他們的精神被繼承發揚的時候,他們就復活了,所以精神世界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修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至於靈魂生命,首先自己先要有靈魂,才能與其他靈魂交流。很多人沒有靈魂,靈魂生命喪失的人,無法開悟,也無法永生。靈魂和靈魂交流時燃起的焰火就是明燈。釋迦摩尼佛的老師叫燃燈佛,其實所有幫助你的老師都是燃燈佛;點燃你本性光明、幫助你找到主人的,都是燃燈佛。物質、精神、靈魂都在尋找永生,肉身永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精神世界的永生是有可能的,靈魂世界的永生繼承很不容易。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最後我們用莊子的這句「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來歸納一下今天的課程,我們的肉體生命肯定會離開,但是你在燃燒自己的過程中點亮別人,火就繼承下來了,你的生命就不會消亡,「主」可以變得無限偉大。一盞燈、一盞燈不斷傳承、不斷點亮,滿天星斗就出現了。聖人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肉體生命雖然結束了,但是他的「燈」傳下去了。教育最偉大的作用就在於此——傳燈。回到開頭的那張圖,小我最終要消亡,我們要在小我消亡之前先找到光明,然後不斷培植光明,不僅照亮自己,還照亮別人,這樣就能成就美好的大同世界。

光怎麼傳遞、傳到什麼程度呢?光有厚薄,光越厚,能量場越大,對於整個世界的功德就越大。我們經常看到如下的詞:

極 =10的48次方;
恒河沙 = 10的52次方;
阿僧祇 = 10的56次;
那由他 = 10的60次方,
不可思議 = 10的64次方,
無量 = 10的68次方⋯⋯
無極無量法、無極無量光。

經書上說的很多名詞是可以量化的,最終能用數學表示的學科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科學。我們在講課過程中一直強調科學的重要性,如果經典經不起科學的檢驗,那就是偽經典。

 

法門無邊誓願學是好事,但是注意一點,如果你沒有通過養生找到「主」,所有無極無量跟你都沒有關係。先找到「主人」並把它養好,然後在世間行功累德,積累光,從極到恒河沙、到阿僧祇……到最後成就「虛空法界」,這就是養生主告訴我們的道理,生生不息。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