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養生系列 第四講:《中醫概述》

《平靜養生》是由倫敦明愛學院和胡文虎基金共同推廣的養生系列講座,總共九講,由王玄素老師執講。《中醫概述》是 《平靜養生》系列的第四講,於2022年5月9日開講。由暨南大學王浩同學整理,江蘇科技大學張榮梅老師校對。

第四講關鍵詞 :中醫 整體 經絡 氣血 五臟六腑 關係

一、中醫的整體概念

今天開始養生系列的第四講《中醫概述》。其實我並不是這方面的行家,但是中醫跟養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人是把這两者等同起来的,所以有必要跟大家聊一聊。我有幸認識一位中醫泰斗,在他的行住坐臥中我看到的是中醫的精神(道)。現在我們通過一些基本的常識和理論的學習,來初步瞭解什麼是中醫,最重要的是中醫精神。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來源於《黃帝內經》,既是養生的精華,也是中醫的精華。大道至簡,是從簡單到複雜再精準的昇華,精華可能就是以一句話或者一個字來出現,但是真正發現它卻不容易。中醫現在是熱門,各大平台有很多講座,這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有人理論說得無懈可擊,是否真能讓人瞭解中醫,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古老的「醫」字包含一个「巫」,它來源於中國古老的天人感應文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跟宇宙之間感應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加上科學技術、以及壓倒式的西方思想的衝擊,中醫幾乎面目全非,老前輩們也歎息說中醫走到了死胡同。

《黃帝內經》中有句很重要的話,「神用無方謂之聖」,也就是法無定法,但不是隨心所欲亂用。很多人聽了可能會蒙圈,中醫到底講什麼?學會中醫理論也未必真懂中醫。

上圖一個圈中間有一根軸,這就是中醫的中,中國的中。繞着這根軸,圈始終在轉。中國古代的聖人比喻,宇宙是一個磨盤,有一根軸,把這根軸找到了,核心就發現了,學習中華文明或者說學習中醫,都要遵從這個方法,站在軸上看圓運動帶來的種種變化。

理、法、方、藥  

中醫是一個圓,怎麼來畫圓?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論把這個圓畫出來,但只有跟《黃帝內經》相印,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心法。

講中醫離不開理、法、方、藥這四個概念。首先「理」就是原理,通過原理可以瞭解中醫到底是甚麼。第二個法就是方法,明白了道理以後,要有相應的方法把事辦成。第三個叫方,即醫生開的方子(現在很多人學中醫,都特別關注法和方)。最後是藥。根據這四個原則我們可以看到中醫特有的關係。

首先看一下整體。東方 (中華) 文明是一種網狀混沌,中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抓手。大局觀、整體觀決定了一个人的眼界格局,中醫也是一樣,高明的醫生看病用的是整體觀念,這跟現在流行的醫學分科是不同的。

人的身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此外人跟外界環境之間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外界给人補充各種能量,所以外界的變化對人也有影響,內要統一,外也要統一,這就是整體概念。各种關係,互為表裏,又分遠近親疏。

所有的臟腑經絡構成一條統一戰線,這種作用是相互的,相輔相成,也可以互相制約,是不可分割的。臟腑通過脈絡把能量遍佈全身,循環往復。就像大地通過地表經流讓所有的東西流通起來。

除此之外,人的身體狀況跟氣候也有關係。每個季節都各有特點,如溫暖、炎熱、涼爽、寒冷。當然也有不正之氣,比如立夏後氣温上升,人們穿上了短袖,但今天突然降温又把厚外套穿上了。反了季節、反了陰陽而產生的氣叫虛邪賊風,對人的傷害很大,所以要注意迴避。

四季養生遵循季節有規律的變化才能對人有利。這種有規律的變化就是正氣,養生要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正氣來滋養形神。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天要變,降瘟疫;地要變,生戰爭。人也要變,而且一定要順著天地之間的關係來變。如果你一成不變,就會被時代邊緣化。

道家《陰符經》講得非常清楚,「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天變地變,人也跟着變才能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在變的過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才能生生不息。除了氣候,人跟地方也有關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就是人跟地理環境的關係。

還有稟賦,有人體質天生弱,有人天生素質好,情緒、精神狀態等都會對人產生影響。所以中醫行醫要考慮諸多因素,才能下定論,這就是中醫的整體概念。信息必須要覆蓋到方方面面,扎針才能精準,開方子才能到位。

二、八綱辨證和經絡

八綱辨證

中醫的重要概念,八綱辨證,任何症狀都必须經過辯證,要從「陰陽、表裏、虚實、寒熱」八個方面看,中醫稱為八綱辨證。有的醫生把陰陽拋開,單獨講六經辨證。其實「表裏、虚實、寒熱」都是陰陽的衍生。

陰陽辯證 —— 從正反兩個角度來看,治病可以正治,也可以反治,都是陰陽在起互補調和的作用。表裏——問題是停留在外面還是停留在裏面,根據表裏可以知道病情深淺。虛實——虛症實症。寒熱­——根據性質來分。

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八個綱要,這就是八綱辯證。辯證是貫穿始終的。症狀有時候不見得反映真相,它有可能是一個假像。高手能看到症狀後面隱藏的一面,甚至预测下階段的發展趨勢。精妙的方子寫出來似乎很簡單,這是一種精準昇華,是需要多年的功夫,日積月累而成。

每個人不一樣,每個年齡段不一樣,每個季節不一樣,甚至每一天都不一樣。從前精微的中醫逐天開方,因為每天八綱辨證都會發生變化。比如現在是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氣到了腎,腎比較虛的人,這個時候就容易犯困。

經絡是兩個概念,直的叫經,橫的叫絡。經絡把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氣血在中間運行,順暢的氣血可以平衡陰陽,打通筋骨,靈活關節。很多人練功,如易筋經,八段錦等,其實練的是這個經絡。經絡不通,氣血不起作用,他們就像各條道路。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宇宙和人體的規律是一樣的。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有十二正經,六支陽經,六支陰經。健康的人陰陽是平衡的,互通的。如果不健康,說明陰陽失衡。氣血在某個環節過不去,長時間停留在那裏,加上受到濕、寒等因素影響就會擁堵,產生病變。

經脈是氣血運行必由的一條道路,貫穿人體內外,把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九竅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注意人體關係網是由經絡所組成的,而且這個網不能破裂,有句話說,没有人是一座孤島。

十二正經就是十二條主幹道,除此之外,還有十二經別和十二經筋。經別出入陰經和陽經之間,六支陽經六支陰經也會交匯,但不是直接搭在一起,而是由經別聯繫的。

十二經筋是淺部聯繫,它行走在我們體表,不進入內臟,而是起於四肢的末梢走到腕肘膝等處。經別深層運作,經筋淺層運作。

奇經八脈涉及任督二脈,以後我們再講。所有的經絡之間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無端,運作不停。看起來好像錯亂,其實有規律。宇宙如果沒有運作規律,各個行星之間早就撞車了。人體跟宇宙其實是一樣。保持平衡,保持協調,才能順暢運作。

人是怎麼生病的呢?外邪都是通過經絡傳導的。先病在表層,通過經絡往裏走。同時,內在的病變在外部可以看得出來,病氣也是通過經絡向外疏導的。現在流行的針灸就是走經絡,通過一定的穴位把能量疏導順利。

三、五臟六腑的關係

五臟六腑

現在人們把心包絡也作為一個臟器,所以稱為六臓六腑。六臟加六腑稱為十二官。臟腑一靜一動,一陰一陽,兩者之間制約而平衡。五臟藏精氣不泄,六臟轉化物質而不藏。臟腑之間是有關係的,比如心臟跟小腸為表裏關係,除此還有肝膽相照、脾胃相合、肺對應大腸、腎對應膀胱、心包絡對應三焦。

十二時辰的天地能量會跟十二臟腑之間發生關係,這就是「子午流注」,不同的時辰做相應的「功課」。比如消除心魔最有效的時辰在午時(正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

除了五臟六腑之外,還有奇恒之府。它似臟非臟,似腑非腑,但並非孤立存在,它和臟腑也有關系。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中醫把這些稱為奇恒之府。

除了上述臟腑分類,我們還可以按功能歸類,比如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屬於消化系統。臟腑之間雖然各自有表裏,但是它們之間又會串門。中醫確實很複雜,但是複雜之中有規律,這就是關係。臟腑之間的行走是有規律的,由陰入陽,由陽入陰,從表走裏,從裏走表;從上而下,自下而上。我們需要明白它們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要注意整體意識,關係沒有處理好,就會失去平衡,這就是中醫的精神。是否能夠瞭解中醫、是否能懂東方文化——道,關係很重要。

氣無形,血有形。百病皆生於氣,氣行走,血也行走,氣行血行。如果氣滯了,血也停滯了。血液寒了會凝固,血熱了會妄行。我經常勸大家不要生氣,一激動,血就會出問題,有人一激動鼻子就會出血。氣作為血的統帥,無引導有,兩者之間互相協調才能正常活動。氣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就會影響血,氣血就不調。氣血不調影響到經絡還會打亂人感應天地之間能量的節奏(津液跟腎臟有關系,津血同源)。

有些環境人特別容易產生痰。痰怎麼產生的呢?脾衰弱了,水濕氣化不了,就凝聚成了痰。另外肺熱不斷煎熬津液,也會形成痰。中醫有個化痰神方叫溫膽湯,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痰能吐還好,吐不出來就麻煩了。有句話叫痰迷心竅,痰會在經絡上流竄。如果痰堵在經絡裏面推不出來,淤積在那裏,時間長了就出大事了。痰很難治,如果要治痰,先要治氣,氣足了才能把痰給推出去。

中醫治療講究整體關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把病因分为三種: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外因就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因主要是情緒。內外因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能互相作用。不內外因,比如手被刀切了一下、燙了一下、被蟲咬了一下、這些都是不內外因。飲食不當也是一個病因。

三因括約是中醫重要的概念,病之來必有因。一個原因可以生出多種不同的病,而同一病症也可以由不同原因造成。

異病同治,同病異治

一因可以產生多果,多因可以產生一果,不同的病可以有同一個治法。同一種病在不同的人那裏,也會有不同的治法。中醫不講指標,如果中醫走了一個指標路線,那就是走向死胡同。

還有一種病因是疫,它來源於外且不一定能夠預測到,比如現在的疫情。疫傳播速度快,互相容易感染,而且不問大小,病症都很相似。疫情分瘟疫跟寒疫情這兩種,一般都是由口鼻吸入然後進入腸胃,而且發病的速度非常快。還有一種病因叫癘,是一種毒氣。 

八綱後面的六個——表裏、寒熱、虛實,通過這六個綱,看病在哪裡,然後再治病。六經就是剛才說的六陽、六陰。病在陽明還是在太陰、厥陰等,都對應不同臟腑,搭脈的時候可以發現。

四、判斷病情瞭解本標

望聞問切

好的醫生,通過望、聞、問就會瞭解病情,切只是證實一下判斷是否正確。

望,一般看一個人的精神、氣色、形態、走路的姿勢等,望的重點是舌苔。

聞有兩個途徑,一是耳朵,用聽覺來聽取病人的語言,聽說話的聲音,聽呼吸狀況。如果身上濕氣重,有痰堵在裏面,會有一種混濁的雜音。二是用嗅覺,身體不好的人一張嘴,嘴巴裡不好的氣味就出來了。一般病人身上都有一種酸腐之氣。還有大小便的氣味。

關於問,古人留下來很多經驗,比如睡覺怎麼樣、出不出汗、手怎麼樣、吃了甚麼等等。

切是一個非常精妙的流程,三個手指頭定天下,尺關寸三個手指左邊右邊搭上去,脈相之間各有形象,脈上一搭,就知道主症是什麼。

除了切脈之外還有觸,在病人身上按一按,按下去看情況判斷。望聞問切要多年不斷實踐,才能夠真正把握。這個過程跟醫生的個人修養也很有關係,心神一定要安寧才能精確把握脈搏。如果醫生一天到晚神情渙散,這樣是不能當中醫的。

雖然古人有很多著作,但是隨著環境變化,有些可能已經不適用了。之前有位老前輩講到,唐代以後的醫術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為細枝末節比較多,真正中醫的精華在唐朝之前。現在中醫很多東西基本按照西醫的指標定論。如果你去找中醫看病,他先讓你抽血,量心電圖,那絕對不是中醫,通過儀器檢測才能開方子的中醫可能是騙子。

舌苔分佈

舌苔分為三部分,舌尖、舌中、舌根。舌苔是重要的健康風向標,大家平時可以自己檢測一下。舌尖顯示心的状況,舌根代表腎,舌頭中間體現肺胃的狀況,舌頭兩側顯示的是肝膽的情况。

從三焦來看,舌尖是上焦,舌中是中焦,舌根是下焦。如果舌苔發白發厚,說明寒氣比較重;發黃說明有內熱。通過一條舌頭就可以看到健康全部的情况。

正和邪

病跟人之間,其實都是邪和正的對抗和博弈。體力代表正氣,病因代表邪氣,兩者之間看誰更強。同樣的病毒,為甚麼對有的人不起作用呢?因為他的正氣很強,免疫力很強。我們養正氣,養正能量,道理就在於此。

凡是從正面進行治療的,使用與病情相反性質的治法,不論補瀉都叫正治,如乾了就補濕,堵了就瀉。還有一種使用與病情性質相一致的治法稱為反治,如陰病陽治、陽病陰治等。所有的一切離不開扶正祛邪。祛邪要注意,有人祛邪把正氣損掉了。扶正才是根本,正氣足了、免疫力強了之後,讓它自己把病給推出去。

治病一定要求於治本,這是中西醫非常明顯的一個差別。本標是有一個區分標準的。如果說人體是本,疾病是標,如果病治好了人沒有了,這就本末倒置。還有一種情况,原因是本,症狀是標

要瞭解為什麼會出現症狀,有的症狀相似,但是原因不同。比如發燒,西醫只考慮把燒退了就行,但是中醫會考慮為什麼發燒,是陰虛、是中毒還是是因為受涼。吃退燒藥退燒之後,本並沒有解決。所以《內經》說「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知道標本之間的關係,治一個成一個。

急症先治標,這是權宜之計,然後再慢慢調理本。如果兩種病同時出現,那先病的是本,後病的是標。一般情況下同時出現兩種病,先病的是慢性病,可以留在後面治,先把因慢性病而引發的時症去掉,再來調慢性病。

五、甚麼是中藥?

吐、泄、清、消等,八法不是單一出現的,它一定是多方位組合,打一個組合拳。好的中醫一定會照顧脾胃,上中下三焦和十二經都匯合在中间,我們在《黄庭要略》那講中會專門講這個中(軸)。如果為了治病把中軸給打亂了,病治好了,那人也差不多了。

多種藥物配成的處方稱為方劑。開方子不是藥材越多越好,「是藥三分毒」,西藥有毒,中藥也是有毒的。好方子藥材少且治療範圍比較廣,能調理藥物毒性並減少不良反應。動不動開大方的醫生水平是不見得好的。現在很多人為了追求效益,開大方(貴的方子),這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道德喪失的。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這如同一套官僚體系。君是一方的主藥。一般生病有一個主症,主症用一個主藥。如果病人有兩種主症,醫生就會放兩個君藥。在君藥下面次一層的,稱為臣藥,臣是輔佐君王的。輔佐臣藥的就是佐藥,一般是配比的藥,比如甘草等具有調和作用的藥。還有一個藥叫使,就是藥引子,它負責把藥效引到相應的經絡。

經方 時方

經方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提出的。他博採眾方,撰述了《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後人稱為經方,張仲景之後的方稱為時方。後人研究漢方指的就是經方。漢方用得好的,不需要很長時間,可能一兩劑藥就把病症治好。此外還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等,奇方是一個可以從頭到尾用下來的方子,比如獨參湯。

藥有兩個範疇,一是採集,藥得地方之氣而生,什麼地方產什麼樣的藥,這就是為甚麼要看藥的原產地。藥之前都是野生的,現在是人工大量種植培育出來的。採到藥之後,還要炮製,這又是中醫的一大特點。炮製就是加工藥,炮製不離水火,有火製還有水製。

最早的中醫典籍《雷公炮製》,據說是用朱砂寫的。藥性包括氣味、功能和歸經。中醫制藥靠的就是藥性。藥的使用包括配伍和用量,有的藥相輔相成,有的藥相剋。基本概念就介紹到這裡,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中醫是一種整體關係。

中藥起治療作用的因素是什麼?是藥物具有的四氣五味,五味對應五臟,四氣五味使它具備了調節人體狀態的功能,這就是中醫的理,不是因為它含有什麼有效成分。 

甚麼是中藥?

中藥是以中醫理論指導的,用於治療預防疾病的物質。很多人生病了喝水,為甚麼水能起到藥的作用呢?青蒿素其實是西藥,儘管它是中醫的成果,但它是以西醫理論為指導應用於臨床的。所以並不是植物的,就是中藥的,關鍵看它以甚麼樣的理論為指導。學中醫要用中醫思維,看待中華文明要有東方思維,同樣學道也要有道的思維。

六、中醫的科學和關係

中醫是否科學?

有人說中醫不科學,果真如此嗎?西方人講的heart被翻譯成了心,這個錯誤的翻譯使得很多中華文明,包括中醫,被降維打擊了。心的概念不僅指跳動的心臟,還有核心、中心、君主等含義。

從所謂的科學指標看,中醫是不科學的,但後來實踐又發現中醫好像是有價值的。然後又用各種方法證明中醫是否科學,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思維方式。

甚麼叫科學?科學基於西方文化體系而來,狹義的僅指基於科學方法而來的知識。科學方法包括若干基本原則,如依賴精確測量的數量準則,可以重複驗證的機械性原則等。從這方面看,易醫同源的「神無方易無體」,無法測量。

至於能否重複驗證,也不能,因為中醫往往講究一人一方。中醫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萬能神方,也沒有神藥,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中醫不可用所謂的科學來衡量。

西醫的核心在於研究藥,所谓「你有病我有藥」,這種思維衍生很多後續的麻煩。中國人傳統的病其實很少,最簡單的就是陰病、陽病。隨著科學發展,病越來越多,藥也層出不窮。

感冒沒有特效藥,有個很著名的中醫講他如果能治療感冒,就可以治療癌症。所以不但感冒沒有特效藥,其他的病也沒有特效藥。終生服藥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傷了肝腎。

中醫是不得已而用藥,這個藥不是研製出來的,而是來源於天地之間的造化,本來就存在,只是借用天地的能量來改變生命中一些不平衡的東西。真正傳統的中醫反對用藥治病,而是著眼於恢復人體的秩序,打開抑制免疫力的鎖,讓免疫力自己去治病。

對人的免疫力而言,病並沒有大小之分。之前講過,免疫力的總司令部就是我們的腦垂體,道家稱為太乙神。所以讓免疫總司令部免受干擾,就是養生,就是養心。中醫的衰落就是因為越來越偏向於用藥治病,忽略了人自己的免疫力就是大藥。

現代科技用儀器探索宇宙,中國古人用生命探索宇宙,古人留下的中醫寶藏精華,都是內證式的。比如神農嘗百草,中了毒再解毒。內證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證明,修行就是內證的過程。科學主義的錯誤之處在於把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都歸納為迷信。如果是這樣的話,科學本身就是迷信,是科學殖民主義。中醫是獨立於現代西方科學體系之外的一種認知體系,是深植於中國最精良的傳統文化的一種认知體系。

「關係」這個詞現在已經有了個專門的英文單詞guanxi,因為中國人所指的的關係太複雜了。身、家、國、天下都有關係,《莊子》記載黃帝問道廣成子故事。廣成子告訴他,明白身的關係,就明白家、國、天下的關係。通過瞭解關係,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大小宇宙是對等的。

所以中華經典文明提到:大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懂關係的人,不光能治理自己,還能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