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變的水彩初心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陳希旦出生在上海,中國水彩的發祥地,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置身國內水彩畫的大本營,又深受上海老一輩水彩畫家影響,他毅然選擇了水彩:“每當我進入水彩世界,就像到了一個自由王國,可以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地去享受人畫交融的愉悅。 ” 他將水墨皴法融入西方水彩,用筆自如,用色飽滿,在“水”和“彩”的空靈之間,盡顯清新意境。他畫了大量的城市寫實水彩風景畫,他希望通過畫筆下的人文景觀來反應時代,講述背後的故事。在陳希旦眼裡,上海是故鄉,既親切又可愛,它接近世界,彙聚了各種思潮,可以看到中國發展的縮影。比如六十年前,家門口的外灘沒有江邊圍牆,路上偶爾開過幾輛汽車;如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而不變的是那一排“萬國建築”;他用《龍華公園》《建設中的工廠》《造船廠》《上海早晨》《日出東方》《外灘晨光》等上千幅上海的人文景觀畫記錄了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變遷。今天的陳希旦是中國傑出的水彩藝術家,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館長,英國伯明翰水彩畫會中唯一一位中國籍會員。

1953年,陳希旦考入當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親自創辦並擔任首屆校長的上海行知藝術學校,開始學習包括水彩、素描、圖案、美術理論等在內的繪畫專業知識。1956年,還沒有畢業,就因為工作需要被調到上海的重點小學一師附小擔任繪畫老師。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年輕時,為了磨練繪畫功底,每天天剛亮,五點就出門寫生了,附近外灘的老建築成了絕佳描繪對像,短短兩個小時裡,他與時間賽跑,通過對光的“追逐”、與景物的“溝通”,經歷了嚴謹的畫面和技法構思,直接用水彩寫生,十幅畫作一蹴而就!晚上下班回到家,他又會繼續練習素描,研究各種物體的形與色…… 幾年後,他的畫作常常被刊登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上。雖然經歷了一段坎坷,但是,他熱愛水彩的初心不變,憑著扎實的技藝和踏實的為人處世,水彩與他從不曾走遠。

陳希旦成名於上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全國青年美展上,才二十出頭的他與另外兩位同學聯合完成了人生第一幅參展油畫作品《球賽歸來》。同年,水彩畫《文化公園》第一次在媒體上海解放日報發表。閘門打開,作品從此常常通過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各類選集及各種國內外媒體、連環畫封面和大小展覽等多種形式被大眾熟知。

水彩畫的發源地在英國,它可以服務於重大題材的展示,更可以走進家庭,豐富千家萬戶的精神生活。2005年,在中國美協安排下,陳希旦到歐洲考察了三個月,實地看了大量印像派的原作,對他後期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也愛上了這片土地,畫了大量以法國和意大利等地人文風景為主題的水彩作品。他的作品更多追求光——以光構圖,以色造型,以筆寫神。於此同時,他萌生了要把中國水彩畫推出去的強烈願望,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同年,陳希旦在朱家角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了藝術館,在他的推動下,2010年首屆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舉辦,一批世界水彩畫大師受邀來到上海朱家角這個“水彩畫家的天堂”大顯身手,中國水彩國際化邁開了重要的一步,

八十多歲高齡的陳希旦早已把水彩畫作為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陽光、水一樣,一天不畫就難過。他說:我愛玩,水彩畫是我最喜愛的玩具,我想我永遠不會放手。

水彩,是他一生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