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玻璃的藝術家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Julius Weiland成長在一個“藝術之家”, 父親是雕塑家兼畫家、參與完成了很多公共藝術項目;母親也極具藝術細胞,擁有超強的繪畫及動手能力,能使用各種工具製作出創意感十足的首飾。年幼的Weiland受藝術熏陶,一心只想長大做設計,並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德國漢堡藝術學院。註冊入讀工業設計專業,一個事後才發現“不大有趣”的專業,可幸運的是,在分班的時候,他邂逅了自己一生的貴人,班級的老師,歐洲玻璃工作室運動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藝術家Ann Wolff, 在她的指導和幫助下, Weiland迷上了玻璃設計製作,在他心中:“比起金屬、木頭、或者樹脂等材料,玻璃在塑形上的優勢無與倫比,為藝術家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如果你加熱玻璃,它會改變形狀,如果你繼續加熱它,它會開始流淌,而當你冷卻它,它又可以被再次利用”。為了摸透玻璃的特性,他去了美國著名的皮恰克玻璃學院進修, 並在學成後到瑞典玻璃工廠實習。2001年,他完成海外的玻璃技藝學習並取得漢堡藝術學院頒發的學業文憑,搬到德國柏林,一個聚集了眾多藝術家、充滿機遇的城市,在一間廢棄工廠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玻璃工作室,成為一名獨立藝術家。

這是一條不斷挑戰玻璃材料極限的藝術之路,玻璃製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失敗。工作室創建初期,Weiland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他將大量從工廠和實驗室回收的廢棄玻璃器皿、顯微鏡片、玻璃棒或其他工業品作為原材料,經切割後,放入低溫爐中熔化,不久,他成功運用自己多方學得的技術,開發了獨特的玻璃熱熔和著色技藝,使用細小的玻璃管製作各種容器和一些漂亮簡單造型的器物,瞬間獲得預料之外的成功,各地展覽館紛沓而至,作品常常供不應求,有了自己一系列的代表作品,如同汽車加滿了油,年輕人頓時充滿了前行的動力:他不斷地把一些沒有魅力和美感的材料,魔幻般地變成客戶爭相擁有的藝術品。

春之色彩 Colour of Spring

一段時間後,不滿足止步於此的Weiland,開始挑戰玻璃的另一個極限,他要利用堆疊和彎曲的玻璃管,從簡單和傳統的外形向緊湊的結構造型過渡,他把這個過程稱為玻璃雕塑,這就需要開發新技術,玻璃吹制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他開始頻繁地出入玻璃吹制工作室,還常常到捷克與當地的熱玻璃燈工切磋技藝;也嘗試用一種玻璃粉末在成品錶面作畫,通過一系列的摸索和失敗的經歷,他學會了在玻璃吹制過程中造型和把握色彩的技術,做出來的雕塑作品外形簡約優美、用光影和色彩的效果抓住的觀眾的心。

Weiland視這些新的玻璃藝術品為“社會主義現代風”,它們沒有刻板和嚴苛的形狀,卻有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感,比如,他在一個漸變粉色通透的玻璃花瓶錶面,採用東德地區新建築設計風,用繪畫的方式融入了和諧的幾何元素;又受到大自然的啟發,把自然風景,天際的各種豐富多變的色彩融入到新的作品中,如秋天、霧、春之色彩等等。

Weiland的玻璃藝術品已經在世界各地展出,並兩次來到中國。四年前,他在玻璃工藝創作的同時,還開啟了新的繪畫生涯 — 一位不斷挑戰藝術、挑戰自己的玻璃大師。讓我們拭目以待他的下一批驚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