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木雕是我的一生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雲南大理的劍川縣是白族文化的聚寶盆,而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劍川木雕源於海門口,一塊塊平凡不起眼的木頭,在劍川能工巧匠的手中成為藝術瑰寶。而劍川木雕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出生於劍川金華鎮東門社區一個普通家庭的段國梁,更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他還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雕過“龍床”。


1961年,13歲的段國梁高小畢業,沒能“擠進”教學資源緊俏的劍川一中。不甘做“待業青年”,進入了當地老學究辦的“私塾”,這里學習沒有壓力,給作為家中長子的段國梁有了為父母分擔養家責任的機會,他開始小試各種“生存之道”,抓泥鰍、打魚木削……有時還頗有收獲!目光長遠的祖母沒有聽之任之,鼓勵孫子學習手藝,跟著家族裡的一位長輩學習木工,一年後,隨著當地“公讀”中學的成立,段國梁拜師學藝,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無意中,發現自己有著極高的木雕天賦,並如痴如醉地愛上了這門藝術。不久他自立門戶,靠著每天一口木箱三元錢,也能打下一片“小天地”,並華麗轉身成為傢具小師傅,衣櫃、床、油漆,無所不能,小小的家庭作坊也名聲在外,兄弟們紛紛加入幫襯。在長達九年上山下鄉的時間里,身為生產大隊的民兵連長,即便“事務在身”,業餘時間也沒有閑下手中的木工活,不間斷地在家為客戶打傢具,還從古城裡幸存的古建築物上學藝,使得自己木雕和繪畫技藝不斷提高,30多歲時,段國梁已然是製作仿古傢具的一把好手了。

四季花鸟

1979年,在劍川民族木器廠工作的段國梁參與了雲南廳的修復工作,負責組裝孔雀開屏座屏以及傣錦地屏的設計;上世紀80年代初,他以最高投票數承包了木器廠,八年廠長期間,展現了木雕大師的企業經營天賦,把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扭虧為贏:他帶領大家保住大理石鑲嵌傢具,把它推向海外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古建重建業務、小件木雕工藝品、還廣收學徒,為劍川木雕行業培養了一批骨乾中堅力量。一個40多人的小廠,在他的領導下,成為260多人的規模木雕廠,營業額逐年攀升,劍川木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瞭解。

剑川木雕是我的一生-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1995年,段國梁決定另闢蹊徑,自主創業,雖然資金、場地、市場困難重重,憑著一股韌勁、沖勁,一身的本事,加上多年積累的人脈、口碑,一個昆明西山華亭寺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令他突破重圍,成功收獲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1997年,又完成了宋時大理國時期繁華盛景的《張勝溫畫捲》,這部收藏於雲南省民族博物館的作品,總長97.6米,高1.8米,由136塊優質木材組裝而成,一度令劍川木雕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奠定了它成為“中國八大木雕流派之一”的堅實基礎……有工廠項目還不夠,他立足設計與創新,不論是紋飾裝飾上的圖案設計,還是木雕作品本身的造型創意,他把雕刻技法與中國繪畫技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講究刀法和層次的同時註重構圖的章法……他還不斷開拓新領域,傢具油漆技藝挖掘、機械化的引入,工藝美術品的開發,一樁樁一項項,大師在一次又一次將驚艷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同時,仍不斷學習新東西,不斷開拓,不斷為自己的木雕事業,乃至劍川木雕註入新鮮血液。正如大師所說“劍川木雕是我的一生”,他們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在劍川熠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