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琴路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從傳說中的舜帝為救民於危難而歌《南風》的五弦琴,到周文王悼念死去兒子伯邑考的六弦琴,再到武王伐紂鼓舞士氣的升級版「文武七弦琴」,古琴經历了幾千年悠久的历史,傳說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皇帝造琴、唐堯造琴…… 一段段故事豐富著古琴文化,源遠流長。

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江蘇南通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倪詩韻先生。聽倪老師講述他的斫琴之路,仿佛聽大師彈起一首古琴曲,古樸、悠遠、寧靜、細膩、耐人尋味……

那還是在倪老師十歲的時候,小學三年級,一個懵懵懂懂的小男孩,第一次,在收音機裡,「偶遇」古琴音樂,便一見鐘情,再也不能忘記。打開收音機就情不自禁要尋找同一種旋律和琴音,聽著聽著,開始夢想自己也能彈奏那優美的琴曲。夢想伴隨著他成長,轉眼成了自食其力的小夥子,有了一份穩定的銀行工作。難忘夢想,難得一周一天的寶貴時間,他在美好中迎來現實的「殘酷」:上世紀八十年代,知道古琴的人少之又少,自然就「琴難覓」了。年輕人有的是幹勁,倪詩韻迎難而上:自己做琴自學彈奏!

萬事開頭難,制作一把古琴該從何下手呢?第一步是找資料:在郵局翻閱雜志目錄時,發現有一本《樂器》雜志,買回所有的存刊,在厚厚的一摞雜志中喜獲三篇關於制作古琴的文章,反複消化其中的內容:開工的基石就是它了!與此同時,他依靠傳統琴書,用心揣摩古琴的減字譜,自學指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地紛紛興起舊城改造,拆下來的老舊木料比比皆是,機會來了:制作古琴最好使用百年以上的老木料,振動松透,不易變形。離家三十公裡左右的一個舊材料市場,倪詩韻淘到了一塊老杉木、一塊老梓木。 材料有了,從何下手?他找到附近的木工坊去學木工,開始是「看」,去得多了,便感動了師傅,不僅學會了劈、刨、鋸、鑿等木工技能,還學會了調配工具、磨制刀具等等。就這樣,約一年後,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古琴,一把沒有灰胎和漆的「白胚琴」,白彈琴流出了收音機裡的古琴聲音,還有甚麼比年輕人夢想成真更令人高興的事呢!

一次南通文峰塔之行,令倪老師有緣找到了梅庵派古琴傳人王永昌,並結拜為師,不僅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裡掌握了梅庵琴譜的十四首經典琴曲,還在老師指點下掌握了更多制琴的要領和技能。制琴的工序繁雜、時間冗長,但當你帶著滿心的喜歡去做一件事是,也是樂在其中,毫無厭倦的感覺。倪老師的琴越做越好,隨著古琴的逐漸普及,找上門來要買琴的人越來越多,到2000年前後,「倪琴」在琴屆漸漸風生水起,這可是業界最高最實在的認可。

如今,每一張「倪琴」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斫琴要「選、辨、斫、悟」,倪老師每斫一張琴都要花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高品級的琴費時三至五年也很正常。用上百次的「溝通」,換來與琴的「靈犀相通」,對每一張琴不同個性的「熟識」,倪老師可以做到手握木料,便能直覺適合做成甚麼形制,發出怎樣的音色。一把好的倪琴,能在琴人的撫彈與歲月的沉澱中,完成蛻變,「琴人合一」,這不就是古琴生命的價值和閃光點嗎。

古琴音樂是美妙誘人的,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註,音樂何須「懂」,它需要你去熱愛,以琴修身、以琴靜心,願倪琴成為更多人的「朋友」,相伴漫漫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