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的守藝人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脫胎漆器以造型新穎、漆面光澤明亮、制作精巧、內壁平滑而著稱,與景德鎮瓷器、北京景泰藍並列為「中華三寶」。 鄱陽脫胎漆器凝固成形脫胎制糢工藝,為中國脫胎漆器制作開辟了先河,這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一件脫胎漆器的完成,必須經過糢胎、割胎、粘胎等工序,對於大型器具來說,尤為複雜。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波生,就能完成高達2.68米的漆器,他用的支架式制作工藝,也是前人沒有使用過的。

 

初識大師,感覺很靦腆內向,話不多說,即便說起自己的成就,也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 – 還是讓作品說話。李波生17歲便隨父親和祖輩們開始學習大漆髹飾技藝,並從事彩繪設計工作。以前的漆器都是以做門簾匾為主,很少有人從事脫胎漆器工藝,為數不多的用來做禮品,所以,這門技藝一直很難發展。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他所在的鄱陽縣波陽脫胎漆器廠,每年可以通過廣交會向東南亞、歐洲等地出口產品。生活雖不富裕,也算平穩。

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10月31日,脫胎漆器廠的鄰居家具廠,因食堂做飯,酒往煤氣灶裡鴨子上倒的時候,操作不慎,火噴出來,順著上面的海綿迅速擴大並蔓延,燒到了隔壁的集體企業漆器廠,損失170多萬。結果,很多職工失業,紛紛流落到社會上,有開「摩的」的,有做油漆匠的、有打掃衞生的……當時作為副廠長的李波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廠裡還有不少上了一定年紀的職工,讓他們出去是很難生存的。他們不想輕言放棄:找來投資商,要嘗試重建漆器廠,於是,借高利貸。結果可想而知,廠房重建了,卻被利息壓垮了。不得不徹底賣掉工廠。李波生回到家裡,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在自家作坊靠制作老漆家具和脫胎漆器維持生計。從2002年開始,他不斷地嘗試與人合作、自主創業,憑借脫胎漆器的手藝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創業道路坎坷,李波生大師憑借著自己的刻苦專研精神,一年365天無休地堅守著自己的技藝,在傳統上創新,並不斷出新作品。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的一對帽瓶,一只上市錦雞、一只上是一對在空中互相喂食的春燕,他拷貝了幾十對,深受客戶喜愛,最後成了長期的訂單;他把傳統花瓶的石膏糢成型工藝,改進成了使用支架的一次性成型工藝,通過圍繞一個軸心的360的旋轉,完成最終定型,既節約材料,又減少了成本,還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深受生產企業的歡迎;他還改造了很多生產用的機械和工具,使得花瓶糢型的制作成功率由原來的80%提升到了100%; 他在寶砂裡面鑲嵌圖案制作赤寶砂,形成一種新的裝飾方法,2012年花瓶《雙鳳朝陽》被國家工藝美術館收藏;另一件作品《隱花》也在巧奪天工的展覽中脫穎而出同樣成為國家工藝美術館的收藏品;還有國家郵政總局出版發行的《和諧中華  中華文化名家成就紀念珍藏冊 – 中華藝術瑰寶:李波生脫胎漆器藝術成就紀念郵票》上,也收藏了他11件作品。

成績面前,李波生大師仍默默埋頭苦幹,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