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隨筆】萬般皆下品
在西安旅遊時,當地導遊告訴我們,中國中學生壓力奇大,因為升高中時,政府會篩選一半人數去讀工專而非大學,在「工字不出頭」的錯誤觀念下,小孩子所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每天留校到晚上九時左右,週末還要自習或上補習班。這種現象,並非中國大陸專有,東南亞地區,小孩子所受到壓力不遑多讓。補習的風氣,幾十年前,已經在日本,台灣,南韓等地很流行,為的是可以擠進一流大學,畢業後有份高收入的工作甚至可以打入大企業及政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經濟由美國帶頭,迎來前所未見的繁榮現象,父母對於讀書能改變命運更是深信不疑,想盡辦法鼓勵子女努力讀書,考進大學,歐美,香港,和台灣等地的政治家為了迎合投票群眾的選票,除了將原來的專科學校升級為大學外,還鼓勵私人企業投資設立大學應付需求,提供不少千奇百怪米奇老鼠式的學位,亦為大學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隨著千禧年的來臨,世界人口漸漸老化,年輕人遲婚及稀子化,金融風暴及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人民消費的模式改變引發企業轉型和節流,加上人工智能的應用,往日被人視為固若金湯的職業也出現栽員的現象。筆者在英國認識的朋友中,有些已鼓勵子女去報讀大企業參與的專科課程,而不是普通大學的學位,增加就業機會,我個人覺得,朋友圈中,還是有智者啊!
中國的教育政策,在國家層面上,是上上之策,一個國家的完善不能只靠士,即是讀書人,其他農工商兵也是很重要的成員,小孩子是否喜歡學術科目,學校和老師比家長更了解,初中後分科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分水嶺,問題是: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及香港等地,過度期望和終日營役辛勞的父母會接受這個決定嗎?在香港,少年自殺新聞時有所聞,箇中原因,馨竹難書,功課壓力,父母壓力,和社會上流行的比較風氣都會使脆弱的小朋友走上絕路,造成不可挽救的悲劇。國家出手去決定小孩子的前途,中國政府並非首創,在德國和星加坡等國家早已在上世紀實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儒家思想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士大夫思想是否也要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