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部分細菌耐藥性增強 引發致命性血液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9日發布的新報告指出,細菌的高耐藥性導致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也造成部分常見的細菌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治療。

這份《全球抗生素耐藥性和使用監測係統報告》首次提供了在各國檢測覆蓋範圍內的抗生素耐藥性分析和2017年以來的趨勢,以及27個國家的人用抗生素消費數據。參與調查的國家達127個,覆蓋世界人口的72%。

報告說,在經常引起醫院血流感染的細菌中,如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動杆菌,耐藥性水平高達50%以上。這些威脅生命的感染需要用到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治療,但耐藥性導致死亡風險上升。

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隨時間發生變化並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時,就會出現抗菌素耐藥性。

一些常見細菌感染正變得越來越耐受治療。比如,超過60%的淋病奈瑟菌分離物(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對最常用的口服抗菌藥之一環丙沙星表現出耐藥性,超過20%的大腸杆菌分離物(尿路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體)對一線藥物和二線藥物都有耐藥性。

報告說,盡管在過去四年裏大多數細菌的耐藥性趨勢保持穩定,但與2017年相比,因耐藥性大腸杆菌和沙門氏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以及耐藥性淋病感染至少增加了15%。世衛組織說仍需更多研究來確定觀察到的耐藥性增加背後的原因。

世衛說,在人類抗生素消費方面,27個提供報告數據的國家中有65%達到了世衛組織確定的目標,即確保至少60%的抗生素消費來自“可用”類抗生素,這類抗生素對廣泛的常見感染有效且產生耐藥性風險較低。

世衛組織2017年修訂的《基本藥物清單》將抗生素分為可用類、慎用類和備用類三類。“可用類”抗生素可隨時用於治療範圍廣泛的常見感染;“慎用類”包括建議用於對少數感染進行一級或二級治療的抗生素,以避免耐藥性進一步發展;“備用類”包括被視為最後手段的抗生素,應僅在所有其他替代藥物失靈的最嚴重情況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