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預設醫療指示 管浩鳴:不少長者接受「無效醫療」延續痛苦 議員倡做好生死教育
預設醫療指示 管浩鳴:不少長者接受「無效醫療」延續痛苦 議員倡做好生死教育
立法會(20日) 二讀辯論《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多位立法會議員支持有關條例草案,當中選委界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表示,病人的最佳利益不一定只是從簡單延續生命的角度或長短去作出評估和衡量,直言「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令短促的生命有質素地延長。」他建議政府立法後加強市民對生死概念的認識,從正視死亡的事實中反思生命。
管浩鳴:見證長者飽受病魔折磨
管浩鳴支持有關條例草案,隨著本港長者人口在老年化社會裡持續遞增,各類病患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本港將會面臨越來越多患有各種退化性及器官末期疾病的病患者。他指多年來先後見證著好多長者和晚期病患者飽受病魔折磨,當中不少更一直接受「無效醫療」而延續痛苦,同時見證著家屬要為至親作生死攸關的決定時,所經歷的不安和苦惱。
現時法例「預設醫療指示」無法律效力
管浩鳴認為,病人的最佳利益不一定只是從簡單延續生命的角度或長短去作出評估和衡量,直言「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令短促的生命有質素地延長。」因此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有些人盼望能夠減少痛苦,舒服、有尊嚴地行完人生旅程,即使不少病人早已有意願和決心預設醫療指示,但現時法例下「預設醫療指示」並無法律效力,以致醫護人員擔心缺乏法律保障而普遍拒絕按照「指示」進行操作。
管浩鳴期望條例通過後,政府可加強市民對生死概念的認識,從正視死亡的事實中反思生命,探索如何讓有限的肉體生命,發揮無限的生命價值,從而建立整全的生命觀與生死智慧,迎接人生的每一個起伏和挑戰。
陳凱欣:有望改善病人死亡和臨終質素
委員會主席陳凱欣表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亦非萬能,當一些疾病發展至不能逆轉的階段,病人生命正在倒數的時候,醫療技術可以幫助病人維持生命,但同樣也有機會可能令病人臨終前受到身心靈煎熬,面對這種情況,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如果可以早點討論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共同做好重要的決定,讓病人即使沒有能力表達意願的時候,仍然可以在符合自身期望下得到適切的臨終服務,避免日後出現混亂和分歧造成遺憾。
陳凱欣表示,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在2004 年發表《醫療上的代作決定及預設醫療指示》公眾諮詢文件,認為政府經過長達20年的醞釀,昨日終在立法會完成審議,有望改善病人死亡和臨終的質素,同時保障醫護人員、救護人員在前線執行職務期間,可以安心地遵照病人的意願,避免他們違反專業責任的風險,強調落實法律框架只是第一步,期望當局未來做好公眾的生死教育。
陳凱欣指,政府在2023年11月刊憲公布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法案委員會審議至今已經歷一年時間 ,期間先後召開七次會議,反映政府、議員和相關持份者以充分時間去處理條文中的細節,委員會曾收到五份意見書,並了解病人組織及私家醫院的意見,反映各界條文的修訂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意見。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感謝20名議員對議案提出意見,他指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有生必有死,能夠善生至善終是中國人對人生美好的一個希望 ,他形容立法工作別具意義,標誌着本港的晚期照顧服務發展至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能夠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旅程,享有更大的自主權,他強調預設醫療指示以及讓末期病人在居處離世是尊重病人選擇,以及提高臨終病人生活質素的重要政策措施。
盧寵茂:預設指示與安樂死截然不同
他表示,當局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會以「慎入易出」作原則,強調預設醫療指示與安樂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訂立指示的過程須有不少於兩名符合若干條件的見證人在場,而其中一人須為註冊醫生,該醫生須信納訂立者簽署指示時有精神能力就維持生命治療作決定,並已獲告知指示的性質及遵從當中每項指令對其自身的影響。另外,訂立者只要有精神能力就維持生命治療作決定,便可隨時以口頭、書面或銷毀方式即時撤銷指示。
盧寵茂續說,當局會在條例草案通過後預留18個月的準備期,讓本港的醫療機構等更新指引,以及加強人手培訓。
條例草案及當局提出的修正案在昨天下午約4時38分最終以不記名投票,獲得在席大比數議員支持而通過,立法會三讀通過《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
新田科技城|政府申首階段工程撥款 減一成至272億元 造價7億北都展館另行申請
發展局就新田科技城第一期第一階段工程向立法會申請271億7,510萬元的撥款,較上月提出的300億元減少28億元,政府解釋指,新方案剔除了擬議大型建設計劃展館,估計造價約7億元,以及節省平整工程等費用。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昨天(20日)討論有關建議,會上多名議員關注新田科技城的交通配套。
檢視展館規模 與中環展城館功能二合為一
政府原本建議在灣仔北海濱用地興建大型建設計劃展館,介紹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工程等,方案10月諮詢發展事務委員會時,有議員質疑選址、造價以及不應綑綁新田科技城撥款。最終發展局就展館建設另行向工務小組委員會提出申請,檢視可否擴大擬議展館的規模,以便與現有中環展城館的功能二合為一,並釋出展城館設施,以及因應經調整的規模檢視選址,當時政府覆檢後會再徵詢議會意見。
最快2031年入伙 議員質疑未做到基建先行
新田科技城第一期第一階段工程最新造價估算為271億7,510萬元,當局解釋,除了撇除擬議大型建設計劃展館的估計造價約7億元,即原本整體造價估算約2.3%外,在工程設計方面,政府決定調整公用設施共同溝的使用範圍,現建議只設置在繁忙路口下,以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因而節省開支約3億元,即約1%。
另外,在參考回標價格後,當局亦將估計造價調低約18億2,000萬元,即約6.1%,當中工地構築物移除及平整工程佔約7億2,000萬元、道路工程佔約7億元、其他工程以及附屬開支和應急費用佔約4億元。
就新田科技城的交通配套方面,勞聯議員林振昇質疑未做到基建先行,因2031年將有首批居民和創科公司遷入新田科技城,但當區的主要交通幹道,例如港鐵北環線在2034年才啟用,北都公路2036年才開通。當局回應指,2031年只有少數入伙居民,首批居民入住後,會研究是否需要加强巴士等交通配套,居民亦可選擇接駁至5分鐘車程外的港鐵古洞站,而到2034年有大批居民入伙時,當時北環線已經開通,
另外,當局同時申請一筆8,490萬元的撥款,以委聘顧問進行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第一期的詳細設計。
政府擬立法強制踩單車戴頭盔 明年提修例建議 運流局:電動單車發牌制不可行
單車活動愈見普及,意外亦相應增加。政府於2022年曾建議立法強制騎單車人士佩戴頭盔,並於2023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有關法例修訂建議,惟至今未有下文。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昨日(20日)在立法會表示,政府十分重視騎單車人士的安全,強調一宗交通意外都不想發生,當局正就強制騎單車人士佩戴頭盔進行法例的修訂研究工作,有信心在2025年向立法會提交修例的建議。他強調政府會持續密切監察單車安全的情況,繼續透過宣傳和教育,鼓勵騎單車人士注意和遵守相關的法規,推廣單車安全。
林世雄:其他地方法例要求不同 仔細分析意見
林世雄表示,在修例研究中,當局注意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法例要求各有不同,包括應否強制要求騎單車人士,在所有地點或只是在指定的地點佩戴頭盔,以及強制佩戴單車頭盔的適用人士的年齡等。他指當局收到本地不同持份者,就強制佩戴單車頭盔要求的適用地區和範圍等提出不同的建議,政府仔細研究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和意見,完善法例修訂的建議。
死亡及重傷者中六成人沒戴頭盔
提出口質詢的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每一年都有市民因為單車意外而受傷,期望當局可以加快速度修訂,並問及當局過去3年每年涉及單車意外的死亡及重傷人士的數字。
林世雄指,根據交通意外統計資料,過去3年在交通意外中死亡及重傷的騎單車人士中,有六成沒有佩戴頭盔,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中,2021年有8名騎單車人士死亡,當中有5名死者沒有佩戴頭盔;2022年則有8名騎單車人士死亡,7名死者沒有佩戴頭盔;2023年則為6名騎單車人士死亡,當中有3名死者沒有佩戴頭盔。
林世雄表示,運輸署積極與道路安全議會及警務處合作,透過加強宣傳及教育,提醒騎單車人士注意安全,以及鼓勵他們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包括佩戴頭盔等,藉此提升公眾對單車安全的意識,減少交通意外。
議員促就電動單車建立發牌制
他又指,單車安全是政府重點交通執法項目之一,警務處會針對騎單車違例行為,例如任何人在道路上不小心使用或騎踏單車進行執法。他指單車意外數字近年出現下降的趨勢,由2022年約2200宗減少至年的2000宗,透露今年年1月至10月的單車意外數字約1500宗,形容上述各項措施漸見成效。
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指,很多外賣員均使用電動單車,經常在行人路上穿梭,對行人構成危險,促請當局建立發牌制度。林世雄表示,當局有審視外國經驗,認為發牌制度並不常見,「如果我們要對任何一個交通工具發牌規管,那個交通工具必須有一個比較獨有的記號。」他指現時香港大部分單車都沒有類似記號,故發牌制度並不可行,因此當局現階段無意建立發牌制度,未來會適時檢討有關政策。
上學年學童肥胖率下降 議員關注學童飯盒口味欠佳、鈉超標 促設家長反饋渠道
有立法會議員關注學校午餐飯盒存在口味欠佳、營養不足、菜式選擇少和鈉超標等問題,可能影響學童在關鍵成長階段的發展,昨日(20日)就此提出書面質詢。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2023/24學年小學生及中學生的超重、肥胖情況略有改善,政府並推行了「全校園健康計劃」,協助參與學校成為有益於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促進學校」,當中包括改善體能活動和飲食安排。
學生飯盒均通過檢測
民建聯林琳詢問當局會否為飯盒制訂營養標準指引,以減少飯盒的油和鈉含量,並集中改善飯盒的口味與質素,以確保學童能夠攝取必要的營養。當局表示,2022/23學年出席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的小學生及中學生當中,超重(包括肥胖)的普遍率分別為19.5%及20.5%;而2023/24學年的初步數字顯示問題略有改善,普遍率分別為16.3%、20.0%。
衞生署指引 午膳提供最少一份蔬菜
就飯盒健康問題,當局指衞生署自2006年已編製並修訂至現時的《學生午膳營養指引》,確保中小學生能夠進食營養均衡的學校午膳,《指引》包括於製作食譜及烹調過程中留意午膳的鈉含量、於午膳中提供最少一份蔬菜、午膳中穀物類、蔬菜類和肉類的容量比例應為三比二比一,以及提升高纖穀物的比例等。此外,衞生署建議午膳供應商採用少油、鹽及糖的食材之餘,亦可多選用天然食材、香草和香料來增加菜式味道,令午餐更俱色香味。
另外,為配合新學年開課,食環署在2024年7月至10月已巡查全港全部46間供應學校午膳的持牌食物製造廠,食安中心並已從供應學校午膳的持牌食物製造廠抽取逾130個飯盒樣本,全部樣本均通過檢測。
林琳又詢問政府會否要求學校與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及反饋機制,以便向家長及時通報飯盒質素的問題,並讓家長能夠即時了解飯盒的質素並提出意見。當局表示,在甄選午膳供應商的過程中,學校會與學校法團校董會等管理團隊討論及作決定,當中包括家長代表,反映家長的意見,除了上述渠道,教育局亦鼓勵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商議午膳安排。
香港潮州節開幕 一連五日展現潮汕特產及美食 陳國基即場試食魚蛋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辦,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廣東海外聯誼會、國際潮團總會、國際潮青聯合會為支持機構,粵東四市海外聯誼會合辦,潮總轄下46 個屬會協辦的第四屆「香港潮州節」以「潮韻相傳」為主題,由昨日(20日)至24日一連五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展廳1DE舉行。
陳國基讚總會不遺餘力弘揚潮汕文化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潮州人憑着堅毅刻苦的精神在香港的政經、商務、文化等界別都創出新的天地。他讚賞總會成立以來,不遺餘力弘揚潮汕文化,讓大眾認識底蘊豐厚的潮汕文化。他又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認為文化自信的民族才可以自強,「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希望大眾可以透過活動領略箇中精神及傳統美德,並加以發揚光大,並鞏固傳承,源遠流長。
攤檔指前幾次參展生意好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陳振彬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屆潮州節以「潮韻相傳」為主題,以豐富多彩的潮汕特色文化為載體,為廣大鄉親及市民提供獨具潮味的盛宴。潮屬總會發揮連結香港與家鄉乃至世界各地潮人的橋樑和紐帶作用,舉辦潮州節,旨在加強與家鄉的密切關係,增進香港與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合作。
其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陳振彬的陪同下,分別到魚蛋、凍肉、茶檔、獅頭鵝攤位試味及購物。日日香品牌創始人余先生表示,本次已經是第四年參展,希望可以讓港人品賞到澄海獅頭鵝。他指前幾次參展生意都非常好、「排長龍」,他今次更帶上六位大師傅,相信生意會延續往年成績。
設逾150個攤位及舞台表演
主營凍肉的金旺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先生表示,今年是第四次參展,營銷策略為使用低價讓港人留港消費,據他觀察,今早人流量不多,相信生意額較難與去年持平。
現場共設逾150個攤位,多個文化展區以及一連五天的舞台表演,與大家分享美食、工藝、潮繡、陶瓷、泥塑、金漆木雕等潮汕特色產品,為市民提供一次欣賞潮汕文化和享受潮汕美食的機會。
打擊濫用公屋|截至9月底1400公屋單位被收回 16租戶涉瞞報內地物業
政府表示會多管齊下及風險為本,打擊濫用公屋的行為,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20日)回覆經民聯劉業強書面質詢時表示,過去兩個年度當局合共收回5,000個被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的公屋單位,而今年到9月底就收回約1,400個公屋單位,確認有16個租戶在申請公屋時瞞報在內地擁有物業。
公屋富戶方面,房屋署於過去一年去信內地不同省市及澳門機構,並獲確認有16個租戶在申請公屋時瞞報在內地擁有物業。因有關租戶的資產淨值超逾申請公屋的限額,房委會已向他們發出「遷出通知書」。
另外,房委會由2023年10月開始接連推出多項有效新措施,當中包括要求住戶由甫入住開始,每兩年申報一次居住情況及是否擁有香港住宅物業。截至2024年10月,須在首兩輪申報,即2023年10月及2024年4月批次的共約34萬住戶當中,合共有約4,000個住戶,因不同原因主動交回或被收回單位。
違房屋條例個案 最高被判即時監禁30日及兩星期
房屋局又表示,過去兩個年度,因違反《房屋條例》而遭檢控的個案約有389宗,其中344宗被判罪成,7名住戶因此而被判監,當中最高判刑的兩宗個案分別為即時監禁30日及即時監禁兩星期。
房委會將會在明年1月推出「善用公屋資源獎勵計劃」,為提供確切情報並以實名作出舉報濫用公屋的人士提供獎賞,找出更多濫用個案。對於有意見指計劃或會破壞鄰里關係,房委會認為公屋住戶不會希望鄰里間存在濫用公屋的租戶,因為這些行為會造成不公,甚或滋擾及影響公屋的居住環境。而為減少濫報及確保資料真確,當局指舉報人必須以實名舉報,並須由專責人員進行面見。
黎智英承認曾請求特朗普政府阻止《香港國安法》通過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今踏入第94日審訊,黎智英繼續出庭自辯時承認他曾「罕有地」指示下屬報道示威者衝擊佔領七一立法會事件時,需多提及年輕人心聲,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黎智英指當時示威者違法破壞立法會設施,他不希望這負面事件阻礙反修例運動,故「罕有地」下達編採指示,但其後又改口指他認為這是「建議」而非「指示」。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提到,當局制定《香港國安法》以防範、制止和懲治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和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犯罪。而黎智英曾為《紐約時報》撰寫文章《我的推文真的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嗎?》 (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文章在2020年5月20日刊登,內容提到「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領導的『中國辯護者』聲稱,新立法的《香港國安法》將只涵蓋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主義和其他真正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的行為」,反映黎當時對《香港國安法》的理解,黎亦認為《香港國安法》涵蓋範圍廣闊。
黎智英曾要求《蘋果日報》前社長張劍虹,請國際組同事不要跟從《紐約時報》及CNN針對特朗普,又指「蘋果卻要靠特朗普政府支持保命,這樣做不太好」,黎智英解釋當時香港及台灣《蘋果日報》亦有刊登針對特朗普的報道,但當時《蘋果日報》發起《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請求特朗普政府阻止《香港國安法》通過,所以才要求《蘋果日報》的報道不要針對特朗普。
黎智英承認他曾要求《蘋果日報》前副社長陳沛敏,在報道2019年7月1日示威衝擊立法會大樓事件時,需要多提及年輕人心聲,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黎指當時示威者違法破壞立法會設施,他不希望這負面事件阻礙反修例運動,故「罕有地」下達編採指示,但其後又改口指他認為這是「建議」而非「指示」。
案件編號: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