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足百病消,最常見的補氣養血之妙法

中醫辨證講究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四診中「望診」排在第一位。

望診有一個重要環節是觀察病患氣(臉)色,氣色是我們身體的一面鏡子,能窺視機體內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氣色是氣血在體表的最直接表現。

氣血是生命的根本,如果把人體比作生長中植物,氣就是陽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才能保證人體健康運作。

身體內若氣血充盈,則面色紅潤,即使素顔,也不乏光彩;若氣血不足,則面容顯老、黯淡無光,一副頹廢之勢,抹再多的粉底也掩飾不了。

看7個部位,自測是否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氣虛和血虛,之所以說它的直接表現就是氣(臉)色,是因為臟腑氣血之外榮,臟腑居於內,顔面顯於外,聯通兩者之間的正是「氣血」。

輕微的氣血不足,給身體帶來的傷害不大,日常難以察覺,但正所謂「有諸內者,必行諸外」,但凡有氣血虧虛情況,身體一些部位都會出現異常症狀。

氣血不足的表現:

①皮膚:皮膚粗糙、臉色暗淡、長斑;

釋:「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注顔面而走空竅」,也就是說經絡把氣血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皮膚得養分則紅潤,若氣血不足,就會黯淡無光,感覺異常。

②頭發:頭發枯黃、掉發多、白發、分叉等;

釋:《黃帝內經》:「發為血之余」,即頭發是血液的産物,如若氣血不足,頭發得不到滋養,則開始萎縮脫落。

③眼睛:眼睛渾濁、發黃、有血絲、眼袋大、眼睛乾澀、眼皮沈重;

釋:「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眼睛渾濁發黃,表示肝血不足;眼睛乾澀、眼皮沈重代表局部氣血不足;雙目呆滯晦暗無光,則是氣血衰竭。

④手腳:手腳冰冷,手心出汗多;

釋:中醫認為引起手腳冰涼的主要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也就是說末梢血液循環不好,血液中的熱能不能傳送給四肢,這樣才導致了手腳冰涼。還有一個原因是氣血不足,因為有些氣血不暢是由氣血不足引起的。

⑤耳朵:耳朵暗淡、缺乏光澤、有皺紋,甚至耳鳴;

釋:「心氣通於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榮華於耳」,簡單來說就是,人體心虛血耗,會在耳朵上表現出來。

⑥牙龈:牙龈顔色淡白、萎縮、牙齒縫變大等;

釋:「龈為胃之絡」,又有「脾與胃相表裏」,脾胃氣衰、血虛不榮、無法生血,以致於血少不能貫注龈絡,牙龈隨即出現各種問題。

⑦睡眠:心悸失眠、睡眠質量差、多夢易驚醒、夜尿多、呼吸重或打呼噜等。

釋:「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可以看出不少失眠都是氣血不足造成的。

 

氣血虧虛了,首先檢查脾臟功能

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脈、肝主藏血、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而肺則能調節氣的循行並助心行血。這一看似乎五臟在氣血的生成和運行過程中也都起著不同的作用。

不過《金匮要略注》雲 : 「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能夠包裹血液使血循常道;溫養五臟六腑之血,由脾所統。可見氣血之源和臟腑之本皆在脾。

這就是在提示我們,如果你有氣血虧虛問題,首先要想到脾臟是否出了問題!何解?這得先了解清楚氣血和脾臟的關系。

1、脾臟是人體造血中心

脾臟有人體血庫之稱,有造血儲血功能。

脾生血的理論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之《靈柩·決氣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這裏的中焦即指脾臟。

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為機體提供足夠原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2、脾是控制血運行的司令官

《醫碥》: 「脾統血,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指脾臟有統攝血液並使之運行於脈管之中不至於外溢的功能。脾就如同統攝血液運行的司令官,脾的一聲令下,血液則規規矩矩地「守衛」在脈道這個「軍營」中而不敢「逃逸」。

若果脾臟出現問題,血就會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也就是「脾不統血」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3、脾是五臟之氣的中樞

《脾胃論·陰陽壽夭論》: 「地氣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臟之氣」。

五臟氣運行的實質是氣以脾為樞紐,上交於心肺,下歸於肝腎,維續五臟之氣循環運轉。換句話說,氣以脾臟為中心,促使血液運行至五臟,乃至濡養全身。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脾臟把控著機體的氣血生産、儲存、運行的控制大權,可以說是處于最核心的地位。只有脾臟功能健全,氣血才有可能充盈滋養全身。反之脾臟虛弱,氣血則不足。因此氣血不足,首先要檢查脾臟功能。

 

日常有哪些實用的「氣血雙補法」?

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出現氣血不足,一旦出現了氣血虧虛問題,人體健康就受到了影響和傷害。所以當你感覺自己出現氣血虧虛症狀時,應及時調理。

1、補氣血之一:健脾胃

從上文可知,在氣血方面,脾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慎齋遺書》亦言:「脾臟一虛,四臟皆無生氣」。所以調理氣血虛,補脾是養氣血的關鍵。

食補:

氣血雙補就首推歸脾湯。宋代醫家嚴用和據「二陰之病發於心脾」理論而創立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名方歸脾湯,實用而不峻猛,柔中有剛。其補氣亦補血,補脾亦補心,乃氣血雙補,心脾雙調之方。

歸脾湯與歸脾丸的區別

歸脾湯和歸脾丸從成分、功效上來看,兩者是一樣的。

不過醫諺有雲:「湯者蕩也,丸者緩也」,湯藥是適合病情比較重時用,以取速效,緩解病情;丸藥,用藥量少,服用快捷方便,是病情好轉以後,繼續斷病根用的,所以說緩。

另外在衆多的滋補食品中有一食材能夠滋陰補氣,從而讓氣血得到修整,那就是黃精。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突出強調其「補諸虛、填精髓,平補氣血而潤」的功效。

艾灸:

艾灸調理脾胃可以取穴中脘、足三裏、三陰交、承山穴。諸穴合用,可以健脾益胃,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使氣血旺盛、身強體健,而通過艾灸來健脾和胃,自然可以達到強身保健的作用。

2、補氣血之二:養肝血

「肝郁則脾虛」,肝藏血,主疏泄,有助脾胃運化,所以養肝血也是調氣血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日常「四少」要做到:

就是日常要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規律,恬淡少欲是根本。

①少熬夜: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因此盡量少熬夜。
②少生氣:暴怒的情緒會傷肝傷脾,導致氣血損耗,要保持情緒穩定。
③少用眼:肝藏血,開竅於目,久視傷肝,切勿過度用眼。
④少喝酒:過量飲酒會耗傷肝血,誘發肝臟損傷及多種疾病。

 

搓手心–最簡單實用的養血保肝法

兩手伸直,手心相對,上下搓,前後揉,然後兩手做「負陰抱陽」的動作——右手包著左手。

早上做完之後,可以在中午11點到13點再進行練習,是最簡單實用的養血保肝法。

從經絡的角度來說,手掌心有心包經的勞宮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熱後就有活血的效果。

3、補氣血之三:遠寒邪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即是寒邪會讓血液瘀滯,導致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冬天手腳冰涼。所以我們應該注意遠離寒邪,秋冬季應該注意防寒保暖,經常溫水泡腳,經常做一做按摩,對身體比較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