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關?專家:使用不當是關鍵

「最鋒利嘅刀都有生銹嘅一日」,膝關節亦會隨着年紀而退化。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50歲或以上人士,每10人便有1個可能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台灣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一般人將年紀大與膝關節「退化」連上等號,是對這種病症的呆板印象。他撰寫新書《自己膝蓋自己救》,強調經多年研究,膝關節的退化與年齡增長無直接關係,是與膝關節不當使用以及頻率有關。因此,即使是年輕人,如不當使用膝關節,都會得到「退化」性關節炎。因此他建議把膝關節當成牙齒一樣保健,正確使用膝蓋,到老也不會退化。

以下是《自己的膝蓋自己救》的節錄內容: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視覺中國)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40、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且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時、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摩擦聲音;且時常會感到膝關節突然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

這種膝關節疾病,比較正確的中文翻譯應是「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s)」 (退化性關節炎是直接由Degenerative Arthritis翻譯過來的),但由於大家已習慣「退化」性關節炎的中文翻譯,一般人望文生義,以為膝關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事實上,只要我們把膝關節當成牙齒一樣保健,正確的使用膝蓋,到老都不會退化。

根據我的團隊研究結果,「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退化,因此,本書提到「退化」性關節炎,都會在退化二字加上「」符號。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視覺中國)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

 

它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只要年齡到了,就免不了受影響。

正解:

如前所述,因為國內一直將骨性關節炎稱為「退化性」關節炎,因此很自然的,就會將病因誤導為「退化」、「老化」。

過去,只有大約10%的「骨性膝關節炎」是確實知道原因的,如:膝關節內部構造(骨、軟骨、十字韌帶、半月軟骨)因外傷而受損、下肢骨折後癒合不正……。另外,高達90%卻是原因未明、而被認為是「原發性」,只因流行病學的統計發現它與年齡有關,就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

其實,自然老化的說法,反證很多:並非每個老人都有「退化」問題、同一個人的不同關節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譬如,肩關節與踝關節就鮮少有「退化」情形、同一膝關節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仔細思考,這些事實確實會讓人懷疑自然老化的說法。

所以,膝關節「退化」與年齡應無直接關係,任何破壞軟骨的原因,日積月累,當然會呈現隨著年齡逐漸嚴重的現象,並非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就會自然老化。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而非與年老有必然關係。(視覺中國)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而非與年老有必然關係。

 

年輕人不會得退化性膝關節炎。

正解:
任何疾病的形成都經過四個階段: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殘障期。對於因膝痛看診的病患,臨床醫師一般慣用X光片做診斷,然而X光片只是一種間接的診斷方式,無法直接看到早期的軟骨變化。「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軟骨破壞通常要到中年以後才會顯現在X光片上。

因此,同樣的因為不明原因膝痛看診的民眾,年輕朋友較傾向會被告知與運動傷害相關的診斷(如:肌腱炎、半月軟骨受損、十字韌帶受損、髕骨外偏……)。

40歲以上的中年朋友卻會因為X光片上多少已有軟骨磨損的現象,幾乎都會被告知膝關節已經開始「退化」了。到了老年,多半已進入「殘障期」,早已錯過仍有機會治癒的階段了。

如迷思一所述,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的,日積月累,發病(臨床期)的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因此,年輕人還是會因為膝關節使用不當,而得到「退化」性關節炎。同樣的膝痛問題,在不同階段尋求醫療,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診斷,也可能因此而錯失了治癒機會。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而非與年老有必然關係。(視覺中國)

關節名醫呂紹睿指出,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發病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而非與年老有必然關係。

 

膝關節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再生。

正解:

我行醫30餘年,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

如同人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至今仍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Onyekwelu I, 2009 )。

早在2002年(Kanamiya T )及2003年(Koshino T ),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2006年,Aigner 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

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

膝關節一旦退化,就會持續進行,無法使它停止或倒轉。

正解:

這是傳統的觀念,很不幸的也是目前的主流觀念,長期以來左右著有關病因探討以及治療方式的研發方向。倘若認為「膝關節會隨年齡自然老化」、「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再生」,當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結論。膝關節「退化」的原因,亙古即已存在且並未改變,只是尚未被發現或認同罷了。根據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膝關節的「退化」不但不是退化,甚至是可以逆轉的!

 

來源:書名:《自己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作者:呂紹睿

1958年生於新竹竹東,從小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

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教育部部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