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便秘類型】燥氣應於肺 困擾健康難言之秘 防便秘養生妙法及食療湯水(有片睇)

便秘是指以大便排出困難,排便周期延長,每周少於3次,或周期不長但糞質乾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頻有便意,但排便不暢為主症的疾病。臨床觀察所見,便秘是困擾不少香港人的健康問題之一。

傳統中醫對便秘早有認識,如《黃帝內經》中稱本病為「後不利」、「大便難」;《傷寒雜病論》中亦有「脾約」、「陽結」、「陰結」等記載。中醫認為,排便困難的核心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司,各種原因如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包括過食辛辣或寒涼食物、情緒失調、年老或體虛等因素,或可造成大腸傳導功能的失常,從而出現便秘。

●文︰香港中醫學會 羅桂青註冊中醫師 (本版除註明外,均為資料圖片)

 

●羅桂青註冊中醫師

中醫注重整體觀念,病因不同,除便秘症狀的表現可有不同外,亦可表現出不同的全身症狀。便秘的證型大致可分為熱秘、氣秘、冷秘三種實秘,以及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虛秘。

一、熱秘:大便乾結,數日不行,腹脹或痛,可伴口乾口臭,面紅心煩,小便短赤,肛門灼熱,或伴便血。

二、氣秘: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可伴噯氣,脅腹痞滿脹痛。

三、冷秘:大便不通,可伴腹脹腹痛,畏寒。

四、氣虛便秘:可無大便乾結,但無力排便,可伴氣短汗出、少氣懶言、精神疲倦。

五、血虛便秘:大便乾結,可伴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皮膚乾燥,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口唇色淡。

六、陰虛便秘:大便乾結,數日不行,可伴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

七、陽虛便秘:大便不乾但排出無力,可伴腰膝酸冷,小便增多,怕冷,腰膝酸冷。

 

◆滋陰潤腸通便食療◆

中秋過後,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空氣中的濕度逐漸下降,而中醫認為燥氣應於肺,而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與大腸相表裏,因此乾燥的秋天,最容易讓人感到皮膚、口鼻乾燥,甚至大便也變得乾結難排。中醫認為,大腸有「主津」的作用,即是指大腸在傳導食物糟粕的同時,還能同時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

●沙參、玉竹、麥冬

故此,之所以出現大便乾結的原因,與腸道中陰津不足、腸失濡潤密切相關,猶如河道乾枯,船隻擱淺一般。因此,傳統中醫亦將滋陰潤腸通便的治法,形象地比喻為「增水行舟」。由於篇幅有限,不能盡錄各種便秘的食療,茲分享陰虛便秘、陽虛便秘及氣虛便秘的食療湯水於下:

一、陰虛便秘

材料︰北沙參30克、南沙參30克、麥冬12克、杏仁9克、玉竹15克、蜜棗3粒、瘦肉半斤(3至4人分量)

煮法:將瘦肉汆水後,將其餘已洗淨的材料一併加水滾煮1至2小時後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滋陰,潤腸通便。

二、陽虛便秘

材料︰肉蓯蓉12克、懷牛膝15克、當歸6克、太子參30克、黑棗3粒、生薑三片、瘦肉或豬骨半斤(3至4人分量)

煮法:將瘦肉或豬骨汆水後,將其餘已洗淨的材料一併加水滾煮1至2小時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溫陽,潤腸通便。

三、氣虛便秘

材料︰黃芪30克、茯苓15克、五指毛桃30克、花旗參15克、炙甘草9克(3至4人分量)

煮法:煎湯代茶飲,可加少量蜂蜜沖服,加強潤腸通便效果。

功效:補脾益肺,潤腸通便。

溫馨提示,雖然湯水的偏性不及藥物,但對身體仍有影響,偶爾服用某些湯水問題不大,若要長服和更對證地針對個人體質應用,還應請教註冊中醫師。

◆生活習慣注意事項◆

避免久坐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在生活習慣上,需要注意,除了多飲水外,亦應該避免久坐,並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年老體弱或者久受便秘困擾的患者,亦須注意排便時不要過度用力,以防誘發壽瘡、便血,如確實排便困難,可配合自我按摩,如順時針揉腹、按揉合谷穴,或求診註冊中醫師。

秋冬進補 注意適量平衡之理

很多市民均有秋冬進補的習慣,然而秋季氣候乾燥,因此如進食大量肉類或溫熱食物,或對陰津造成一定損耗,從而出現大便乾燥難排的情況。故此,大家秋冬進補之餘,也要注意適量、平衡之理。

◆小兒便秘信息分享◆

藉此機會,筆者亦希望能在此分享一些有關小兒便秘的信息。小兒便秘的發病原因與成人便秘大抵相同:多因邪滯大腸或氣虛津虧導致。素體陽盛,熱病餘邪、辛辣厚味、過量熱藥都可導致腸胃積熱,耗傷津液,令糞質乾燥難排,形成「熱秘」。而生冷、寒邪、寒涼藥物,可導致陰寒內盛,凝滯胃腸,形成「冷秘」;或飲食勞倦,病後體虛等因素造成氣血虧損,氣虛而大腸傳送無力,或血虛津虧不能滋潤大腸,形成便秘。

小兒便秘是小兒推拿的優勢病種之一,大量臨床研究證明了推拿療法對小兒便秘的療效。小兒推拿不但安全有效,而且家長亦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在家中為孩子進行推拿,不但能提高孩子身體質素,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筆者的研究團隊曾在2023年拍攝過小兒推拿治療小兒便秘的教學影片。

·傳統中醫小兒推拿療法︰

資料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