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營養來源更是良藥
在現代科學接受“飲食決定健康”這個概念之前,古代中醫就已通過精心調配的飲食,來調和身體能量。
中醫認為,食物的作用超越了單純的營養供給,而是能夠成為有助於預防疾病,以及恢複人體平衡的有效藥物。通過精心配搭的日常膳食,滿足特定健康需求,使自家廚房變成藥物寶庫。
這種注重整體的方式,將烹飪藝術與藥用效果相互結合,為人體健康和整體保健,提供了恒久有效的“處方”。
有別於通常依賴藥物的西方療法,中醫將食物視為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這正是“藥食同源”理念。
舉例:生薑具有溫陽解表、行氣止痛特性,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和胃痛,促進消化液分泌,減輕胃部不適;枸杞則被認為具有滋陰補腎效果,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它含有豐富多糖類、氨基酸和維他命,被認為能提高抗病和抗氧化能力,從而增強免疫係統功能。
通過了解不同食物特性,以及食物對身體能量係統的影響,人們可做出更明智選擇,從而促進人體平衡,並保持活力。
四氣五味能量特性
中醫講求整體性,其回歸自然治療方向別具一格,同時也重點關注我們所攝取的食物與治愈之間,存在的深刻關聯性。這一理念在其獨特“四氣五味”理論中,得以體現。當中醫注重食物屬性和味道時,是否曾思考過其背後深層含義?
除了單純的味覺享受,中醫將食物分為“寒、熱、溫、涼”四氣屬性,以及 “甘、酸、苦、辛、鹹”五味分類。這些分類奠基於數百年古老智慧,進食目的不僅是滿足饑餓感,更是協調身體能量的關鍵。
探索這古老“四氣五味”原則如何持續塑造中醫飲食實踐,為食物和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提供了獨特視角。這是一門理解食物如何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的藝術,對於人體健康具有至關重要作用。
改善慢性疾病
中醫因其在輔助管理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健康疾病管理方面的潛力備受關注。
肥胖往往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導致氣滯、濕氣重和痰液積聚。這一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中醫研究的核心。
舉例來說,含有山藥和薏仁藥膳已被研究證明對減輕體重有益。山藥和薏仁因其營養價值和祛濕特性而聞名,有助於配合生活方式調整,有效減重。
研究表明,每日食用山藥可顯著改善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山藥富含抗氧化酶和膳食纖維,被認為在有效控制血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進一步凸顯了山藥在中醫實踐中,在輔助治療肥胖和糖尿病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山藥在菜市場中十分常見,常被用於煲湯和入菜。除了山藥,人參、黃芪、丹參、知母和地黃等中藥,因其調節血糖和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的能力,也在中醫藥膳界備受推崇。
中醫核心理念融合了“藥食同源”智慧,通過四氣五味原則協調身體自然平衡,解決健康問題。食物不僅是營養,更是通向充滿活力健康生活的關鍵。以食養生是中醫精髓,倚賴數千年傳統智慧,超越表面症狀,專注於提供基於辨證論治和理法方藥的個性化健康解決方案。今天就谘詢專業認證中醫,以飲食開啟通向健康與活力的全新旅程。
強調個別化診治
按照中醫原理,在飲食中加入各種味道,不僅可提升食物口感,還能維持身體自然平衡,使之達至最佳健康狀態。然而,盡管各種味道在維持身體平衡和促進健康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中醫溫馨提醒,過量食用或不適合個人體質的某些食物選擇,可能破壞身體微妙平衡,甚至導致健康問題。
舉例,中醫認為過量攝入油膩或高脂肪食物會導致體內濕氣和痰液積聚,進而引發肥胖、消化不良和呼吸等問題,如粘液增加或呼吸困難。濕氣過重還可能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的浮腫和腫脹等症狀。此外,過量食用辛辣或油膩食物,也可能加劇炎症、胃灼熱或皮膚問題。生冷水果和蔬菜等寒性食物,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或體寒,特別是對消化係統較弱人群而言。
因人製宜
據中醫原則,保持均衡飲食,以適應個人獨特體質和健康狀況,顯得格外重要。中醫強調通過結合不同能量屬性食物,來調節身體功能,預防疾病。因此,盡管食物在營養和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關鍵在於食物質量和適量攝入,以確保其對整體健康的積極影響。
例如,中醫將“肝陽上亢”描述為一種體內陽氣過多,積聚在肝髒的不平衡狀態,導致肝氣亢奮。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高血壓、易怒、頭痛、眼紅和睡眠問題等症狀。
為改善“肝陽上亢”,中醫建議通過飲食調整和中藥治療來清熱平肝。推薦食用黃瓜、西瓜、苦瓜和芹菜等涼性食物,以降溫平衡,緩解症狀。然而須注意,中醫治療是根據個人體質和失衡情況量身定製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體質寒涼或存在其他問題人群來說,這些涼性食物可能不適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癌症實例
這是另一個理解中醫飲食原則的例子:在癌症患者治療中,生活方式的調整,特別是飲食方面尤為重要。
對於一些體質寒涼患者,癌症幸存者的臨床案例展示了中醫飲食原則的實際應用:某名患者最初專注於以蔬菜和水果為主的均衡飲食,但經常感到持續的寒冷,需要穿多層衣服。由於缺乏對中醫平衡涼性和溫性食物原則的理解,該名患者飲食中,缺乏必要的溫補食物,來解決氣虛或能量不足問題。調整飲食後,添加了溫性食物,其症狀逐漸改善。
上述調整方案展示了中醫在恢複平衡和緩解慢性體寒方面的整體方法,最終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該例子也顯示出,找出失衡根本原因,並了解個人體質和病史背景至關重要。
中醫將這種做法稱為辨證論治,強調個體之間的生理差異。因此,中醫優先考慮個性化診斷和治療策略,以有效滿足每位患者獨特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