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食在三伏天 味在養

食在三伏天 味在養

從7月11日開始就要進入一年當中蕞熱的三伏了!準備好迎接熱浪來襲了嗎?

俗話說的好,天時地利人和,事半功倍,養生也一樣,我們要順應著節氣,這樣才能更好的調理身心~

俗話說冬補三九,夏養三伏,這段時間雖然炎熱,卻是「夏治」的好時機,錯過等一年。
《三伏天養生順序》—先健脾溫陽固根本,再把體內濕濁等邪氣、毒氣清除後,再補養氣血、循序漸進全面調理。

三伏天養生祛濕順序排位: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健脾胃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去濕熱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補氣血

🍀初伏(消內熱)7月15日-7月24日
食材:燈芯草+芡實+蓮子+麥冬+玉竹+無花果
內🔥熱大,脾氣暴,睡不安穩的孩子安排

☘️中伏(促進吸收)7月25日-8月13日
食材:太子參+麥冬+無花果
不長肉,體重不達標,消化不吸收的孩子安排。

🌱末伏(健脾胃)8月14日-8月23日
食材:芡實+茯苓+蓮子+懷山藥
健脾胃,瘦小不長個,挑食的孩子安排

三伏之季,居於小暑與立秋之溫間,氣溫蕞高又潮濕的日子。

其名「伏」,寓意潛伏與蓄勢,如《漢書·郊祀志注》所雲:「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不僅是大自然對生命力的深刻詮釋,也蘊含了古人對陰陽交替、時序更迭的哲學思考。

追溯至《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論,雖未明言三伏,卻為這酷暑時節的調養之道奠定了基石。

夏日炎炎,正是順應天地陽氣鼎盛之勢,滋養體內陽氣,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機。

三伏之日,應順應自然時令,依據自然界的變化調整飲食,透過飲食來調養身心,與自然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與共生。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

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

《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 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後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排列第七,與五行搭配中屬金。

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

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我國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曆法史上的奇蹟。由於幹支紀日與農曆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許多食俗。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煎餅攤雞蛋。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乾空氣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飲食

「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加上持續高溫,極易發生「中暑」現象。

中醫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長夏位於夏末秋初,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徵是濕熱蒸騰。而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長夏養生重防「濕」。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薑、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慾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血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小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蔬果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也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造成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著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透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於冷茶。

防暑常識
酷暑臨近,連日來,醫院裡感冒、發燒、頭痛、胃腸不適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漸增多,有的老人還誘發了心腦血管疾病。

夏日防暑小知識:

一、夏天不主張進行爬山等在戶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能活動。

二、要多喝白開水,並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三、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四、飲食不宜過於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求。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小黃瓜、番茄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桃、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五、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七、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配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出現微紅或搔癢等症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九、夏天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眼鏡,最好塗抹防曬乳。

十、生活起居要規律,不常熬夜,確保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請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十一、出門還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