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老鐵匠

濟南章丘於春秋時期就有冶鐵,到唐朝這裡成為「鐵匠之鄉「,記錄有「一人生火,全家打鐵;祖輩相傳,子孫續接」。 「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章丘鐵匠不僅在本地從業,還四處為生,有「章丘鐵匠遍天下」之說。鐵鍋鍛打技藝更是當地的傳統技藝,其制造历經12道工序,36000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據說這門手藝以師徒方式傳承至今,已經有100餘年历史了。章丘鐵鍋深淺適宜,內壁弧度恰到好處;熱鍛和冷鍛相結合,鍋身密布像魚鱗紋一般的錘紋,達到不粘、省油的效果; 在爆炒過程中高溫下的鐵元素滲透到食物中還能起到補鐵的作用。

濟南章丘區相公莊是「鐵匠窩子中心」,河莊邨的牛祺聖、牛大偉父子,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匠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牛家祖祖輩輩從事鐵匠行業,牛祺聖告訴我們:高祖父牛恆明就在京城給官家打制兵器及建築、水車、馬車的鐵質配件;曾祖父牛長莪曾在天津一代沿海碼頭打鐵;祖父牛嗣程曾在鄆城等地打鐵,並免費給鄉親看病,被人尊稱為「牛先生」;抗日戰爭時期,牛祺聖的父親牛占元兄弟三人曾為膠東八路軍打造七九式步槍,後在濟南東郊開設打鐵鋪,打制農具及水車、馬車、廚具等,深受當地農民歡迎。牛祺聖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跟著父親打鐵的,那年,他剛滿15歲。手中的錘子一掄,就是整整60年,再沒停下。車上放著火爐、風箱、大錘、火鉗等工具以及鍋碗瓢盆,一路走一路打。「一個邨待個十天八天,然後再挪窩。人家都說『有女不嫁鐵匠郎,一年四季守空房。鐵匠過年回到家,破衣爛衫扔一牀』」牛祺聖如此描述曾經的打鐵生涯。

牛祺聖從小勤快好學,年輕時,他通過總結老師傅們的手藝和生活生產經驗,改良了鋤鐮鍁钁等農具和壓水機,研制出「懶漢鋤」、手動蜂窩煤機、玉米爆花機等工具,很受人們歡迎。

「甚麼叫鐵匠?鍋碗瓢盆、鋤頭鐮刀,你想打甚麼就能打出甚麼,這叫鐵匠。」就這樣,他成功地把倆個兒子倆個徒弟都留在了身邊一起打鐵,組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家庭鐵鋪。牛祺聖鐵鍋是他們的「看家產品」,有一年,一位從北京來的顧客找上門來,求一口「不粘鐵鍋」,「我就是一個打鐵的,加塗層的技術咱也不會,只能研究怎麼不粘鍋。琢磨來琢磨去,我就想著讓鍋底和食材之間有縫隙不就可以不粘了嗎?反複試驗,我發現只要用錘打出一定順序的錘窩,鍋底就不容易粘。」牛祺聖回憶道 。「魚鱗紋」鍋就這樣應運而生,裝上木把手與鐵鍋融為一體,鍋便不再導熱燙手了。

近年來,牛祺聖牛大偉父子倆還勇於創新,由傳統產品向工藝品轉型,制作了鐵牡丹、轆轤、鐵質石磨、章丘大蔥、鐵荷花、2020眾志成城等多部藝術作品,打制的鐵壺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銅獎,多件作品被章丘區博物館收藏。

牛祺聖不僅打鐵手藝一流,還「文武雙全」,是一名江湖中醫:他自小愛好中醫,17歲時買了第一本醫書,反複翻閱。自學中醫,翻看醫書,成了牛師傅打鐵外最好的休息娛樂方式。引以為傲的,是他曾憑借學得的中醫知識成功地「治病救人」:那是在母親住院期間,牛祺聖遇到了同樣在醫院照顧母親的傷心哭泣的老鄉,詢問後得知老人昏迷不醒,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熱心的牛祺聖上前查看,發現老人各項指標正常卻昏迷不醒,他便建議家屬讓醫生給老人用白蛋白營養液,醫生覺得營養液對病人沒有副作用就照辦了,沒想到當天下午老人就醒了。牛師傅「救命」事跡遠近聞名後,鐵匠鋪子也不時有了上門瞧病的鄉親。 牛師傅說,他對中醫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與打鐵一樣,他會一直學習,不斷挖掘其中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