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伢尋夢通草畫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有一種叫通脫木的植物,喜歡陽光,和肥厚的土壤,在我國境內北自陝西,南至兩廣;西起雲南、四川向東至福建和臺灣,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通脫木最初的用途是一味治病的良藥,古名寇脫、離南,「通脫」之名來自它的樹幹中含有大量白色莖髓,「白瓤中藏,脫木得之」。它的種名Papyriferus有「可制紙」之意,用通脫木造紙和用其他植物造紙並不一樣,不需要先粉碎成漿再烘幹造紙。工匠將莖髓削成平滑的薄片,就成了質地細膩、顏色潔白的「紙」,古人稱為「通草紙」。生長1年的通脫木莖髓較為適合造「紙」,兩年以上的就過於幹硬難以削制了。

在清代,「一口通商」的廣州是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催生出大量「外銷商品」,其中就包括糢仿西方繪畫技法、以中國民俗風情為題材的外銷畫,這些畫大部分繪制在成本低廉、染色效果好的通草紙上,全稱是通草紙水彩畫。歐洲人起初以為它們是大米制成的,稱之為「Rice paper」。通草畫因很難長期保存,保留到今天的作品並不多,畫師也幾乎都沒有留下真實姓名,只有部分留下奇怪又賣萌的名字:啉呱、琛呱、宋呱等。

直到十三年前,在通草畫師的名單上,又多了一個「武漢伢」,大名胡家洪。四歲開始塗鴉、小學開始接觸素描、跟隨美院老師的系統培訓步入油畫的天地、工作後不舍繪畫又進入武漢大學完成專業繪畫教育,胡家洪成為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山水畫師。結緣通草畫,是一次非常偶然的參觀畫展的機會,一見鐘情,他被通草畫的娟秀逼真和其蘊含的藝術價值深深打動,那些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人物的畫面,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主題生動,色彩濃豔,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無疑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胡家洪忘我地開始尋夢通草畫,全情投入到對它的畫法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中……

通草紙的選料、藥水泡制、裱畫、還有構圖的高矮和遠近的透視都是難關,其中最難的是裝裱,濕的時候不加藥水紙很軟,加藥水紙幹了之後又會繃破,還可能會翹起來,所以藥水的配制是制作通草畫的關鍵。從2010年開始,胡家洪通過拜師和無數次的試驗,克服道道難關,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掌握了藥水配制訣竅,利用中國畫的覆背紙技術,解決了紙張繃破起皺,使得裝裱後的通草畫更易保存。

通草畫紙極薄且光滑,不易上色,一幅通草畫需要三烘九染,即上9道色,每一道色上完之後需要風幹兩到三小時,一套畫作從下筆到成型得耗費1個月甚至更久。通草畫貴在紙張,一張通草紙寬度在18-45厘米之間,適合作小畫,且質地脆而易破,胡家洪作畫時必須做到心中有圖、落筆不悔。

經历了如此一番磨合,到胡家洪手下的通草紙變得更加溫順聽話,而身為為數不多的通草畫非遺傳承人,2018年,胡家洪下定決心辭職全心作畫,幾年下來,他終於研究出近於傳統通草畫表現形式的一套作畫方法,並在創作中融入了現代的美學因素。如今,胡家洪已經完成了1000多幅通草畫,題材涉及風景、花卉、人物、花鳥等等。他還利用武漢的特色碼頭文化,拓寬創作渠道,創作了諸如《江漢關大樓》等作品,讓通草畫更接地氣。 他說,他要複興通草畫,「既然是繪畫,就需要被人理解。」繪畫藝術源於生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期待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在大師的筆下有機結合,讓武漢通草水彩畫在不久的將來名揚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