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父親的匠心匠魂

羅莘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唐代詩人崔顥有一首被千古傳頌的七言律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历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地處華中的武漢看似低調,卻有黃鶴樓,漢陽樹,鸚鵡洲,長江漢水,晴川閣…… 它不斷孕育著自己的傳說……

劉國瑞是土生土長的武漢漢陽人,他唯一的女兒劉旻回憶起已故父親的故事:爸爸是木匠的兒子,原本是武漢冷凍機廠電影院放映員,卻憑借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和出色的繪畫技能,被調到銷售科從事美工。熱愛生活的他,興趣愛好廣泛,彫刻、書畫、盆景、花鳥魚蟲,無所不知……家中院子裡掛著一塊「鳥語花香」的牌匾,綠植花卉叢中,一只鸚鵡守候著一池歡快的魚兒, 陪伴著主人制作各種手工,花燈、微彫、剪紙……女兒眼中的父親是「完人」,全能大師,樣樣在行,從各種手工活到家中的大小「土木工程」、室內裝修,大拿,全包。提起父親的師傅,要歸功於保留至今的一屋子各種書籍,那可是老人家的寶貝,各科喜歡的書,有時哪怕只是因為其中一頁內容,他都會不惜代價地買回來,留好。

在女兒看來,父親是「邊學邊玩,寓學於樂」,於無形之中成為行家裡手的。離家不遠有個漢陽公園,一次無意中參與公園的花燈展覽,開始嶄露頭角,幾屆下來,小有名氣,還帶著一家人把花燈展做到了外地。從此找上門來求劉泥巴手藝活的人一發不可收拾。

他獨創圓木制作工具和圓木用具微彫技藝,能在小於硬幣、薄能透亮、細如發絲、高如米粒、窄如(火)柴棒的紫檀木上制作「圓木用品」和「圓木工具」工藝精細,惟妙惟肖;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彫刻的「唐詩」被多個國家收藏,制作的傳統花燈曾進京參加亞運會陶然亭燈展,武漢剪紙曾赴多個國家文化交流,從藝60幾年來成就斐然,獲得了民間藝術家,漢陽區政協委員、武漢市文明市民、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劉國瑞一人身兼圓木微縮技藝、武漢花燈紮制技藝、剪紙三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傳承人的身份,在他眼裡,很多技藝是融會貫通的,在父親「小腦不用,長大無用」的教育下,他始終樂於專研各種「彫蟲小技「,並憑借它們走上了更大的世界舞臺。他強調,「非遺」文化藝術作品不能固步自封,否則會死在老祖宗的傳統上。一定不要害怕「抄襲」,它需要發展,需要創新:「我做圓木作品,沒有像我父親那樣把它們做成真正的生活用品,而是把它們做成了微彫藝術品;我做花燈,就大膽加入了光、電這樣的現代手段;做剪紙,則不斷嘗試如何把一張紙剪出立體感。」有了這份匠心和匠魂,還怕抄襲?就怕你抄不象!

可惜,父親沒有來得及整理留下書面的技藝介紹,匆匆忙忙離開了人世。給女兒續寫非遺傳奇故事出了難題。

劉旻說:我只能學他的一門剪紙手藝,希望能學到,掌握它的精髓。我會全心經營父親留下的工作室。讓大家了解武漢剪紙的技法,了解父親的作品,同時開發自己的作品。南方剪紙的特點是特別精細,也叫「彫花剪紙」,父親一直教育我們:不能為了經濟效益把手藝做壞了,一定要在每一件作品上精益求精。練就像他一樣高超的彫技絕非一日之功,但我會全力以赴,不但自己,還把學中醫的女兒、學設計的姪女一起拉著,比如最近女兒假期裡,母女合作,把中醫藥的一副湯劑和各種中草藥與剪紙作品放在了一起,也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能讓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留住父親的匠心匠魂,就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