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年畫世界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有錢沒錢,揭幾張年畫過年」,使無數草根們與年畫結下了一生的情緣:當日子拮據時,年畫帶給他們夢想、希望與精神寄托;當衣食無憂時,年畫帶給他們美好的回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 「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的張殿英大師,更是為了這一生的情緣,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小時候的張殿英就跟著祖父臨摹木版年畫,愛上美術,並在中師畢業後保送山東省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在濰坊做了一名中學教師。1970-80年期間,他從理論到圖文資料和制作技藝全面考察全國木版年畫,拜訪年畫藝人郭蘭邨、楊萬東、楊修義等,掌握了濰坊地區木版年畫全套頂尖技藝,制作起來得心應手。

在那個年代裡,經历了幾次運動的木版年畫被摧殘得支離破碎,所剩無幾,哪怕是幸存的清朝老彫版也遭到被遺棄的命運。時任濰坊市楊家埠年畫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殿英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他走遍生產年畫的19個邨尋找老彫版,嘗試搶救、弘揚、傳承木版年畫,編輯印制《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原版木板水印大資料;還相繼撰寫了二十多篇文章,在各路媒體發表出版《楊家埠木板年畫》、《濰坊木板年畫 傳承與創新》、《楊家埠年畫》專著,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楊家埠年畫。90年代初,他更是隱瞞自己兩次心肌埂塞的病情調到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承包起「年畫部」,自負盈虧研制年畫,又購買、修好木版年畫畫版300多套。

1997年,退休後的張殿英回到安丘,入駐青雲山民俗游樂園「齊魯民俗邨」,與兒子張運祥創辦了「安丘市張殿英年畫館」。以「守正創新」為宗旨,「木版年畫靠我們傳承而發展,我們靠木版年畫出新而生存」為座右銘,滿負荷踏上了他彫版年畫人生新徵程。他帶領一眾同仁和年輕人,開發木版年畫掛历、畫冊、軸畫、鏡片等八大系列幾百種產品,印出的年畫「泡在水裡不跑色」。年畫館在全面恢複古代木版年畫制作工藝基礎上,按照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把現代繪畫和現代色彩學的原理應用於木版年畫,創造「多版拼印」、 「沒骨曡印」新印法,印制成功具有遠近、虛實效果的《風箏都之春》,和32米木版年畫長卷。

「規糢宏大」和「內容翔實」是張殿英在創作《農家樂》之初給自己定的超高要求。為此,他動員全家人省吃儉用,購買價格昂貴的梨木,找來木匠制作彫版用的板材,開始夜以繼日全身心投入創作,他要傾盡自己畢生的生活和藝術積累。宏觀的構圖多年前就基本清晰,這次他要把註意力集中在微觀的畫面上: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不重複,眼神變化不雷同,推敲每個人物動作是否符合他的身份,神態是否合情合理,如何讓古人顯得既真實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何讓人物變「活」……他窮盡各種历史資料尋根溯源,參考傳說故事、名人軼事,尋訪历史蹤跡和老藝人;他在多年帶孫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放過能夠撲捉到的童真童趣;從小就利用各種機會參與豐富多樣的文化禮儀活動獲取到的第一手資料和感受……就這樣,張殿英繪稿、兒子帶領兩個徒弟彫版,稍有瑕疵,就返工重刻,四年如一日,晚上畫稿,白天修版,直到脖子腰背疼痛難忍,伴著牽引器繼續。終於,531塊大畫版、120塊小畫版和文字版大功告成,拼接完成線版印刷畫樣,長度32米!中國著名民間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學院老院長張仃過目後,欣然提筆,命名《農家樂》。 這部年畫作品以古代中國的自然經濟為背景,表現齊魯農民一年的勞動、生活場景,突出了一個「樂 」字。春耕種、保墒,夏養蠶、織布,秋豐收、賞月,冬藏糧、備年貨,過大年,農家的勤勞、艱辛和歡樂盡繪其中。畫面人物生動,彫刻細致入微,色彩鮮豔悅目,具有濃鬱的民間鄉土氣息。被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省市博物館、美術館等國內外許多博物館、知名人士、收藏家收藏。2007年溫家寶總理贊揚《農家樂》「構思得好!」 這部年畫長卷鴻篇巨制的完成,成為我國年畫史上的大事,被載入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專業委員會二十年大事記」。

與張殿英大師帶著濃濃鄉音的談話結束時,發現他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色彩繽紛、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年畫世界,帶給人一種要深入其中去遨游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