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點傳統「年味兒」

作者:羅莘


關於年畫的起源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起源於漢代,另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唐代,據《李世民列傳》記載,唐太宗時,李世民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嚇得寢食難安,因此久病不起。有位大臣進言說,讓大臣在門外把守,驅除鬼怪,於是秦叔寶、尉遲敬德兩位大將自告奮勇在門外把守,李世民身體痊愈之後,便下令讓畫師將兩位將軍的宏偉形象繪於宮門上,後來就逐漸演變成門神形象。

梁平木版年畫屬於民間美術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重慶市梁平區境內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制的一種繪畫藝術。梁平木版年畫的內容和全國其它地方年畫大同小異,但其藝術處理手法,畫面效果迥然不同。表現出一種粗獷野俗、渾厚凝重的原樸之美,具有重慶山區農民那種純樸敦厚氣質。

1536年,梁平區屏錦鎮最初出現印刷紅紙的刷房。後來開始生產年畫。清乾隆(1735年–1796年)年間,年畫業成立了行會,由染紙、年畫作坊主捐資修建「梅葛廟」。為梁平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找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梁平木板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他自幼就隨父學習年畫彫版印刷制作。他樸實地告訴我們:梁平年畫的題材主要圍繞門神類、神話故事類、戲曲故事類進行創作,表達喜慶納祥的意願。家裡祖祖輩輩都有人做木板年畫,到他這裡,已經是第六代了,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已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梁平木版年畫的全部核心技藝,其作品以墨線為骨,線條細膩,色彩濃豔,對比強烈,構圖飽滿,有著濃厚的地域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註重收集散落民間的老彫版、老年畫及制作工具。近幾年,在原有傳統年畫基礎上,恢複彫刻傳統年畫印版數百張。他沒有想過要創新,一心只想著收好老手藝,盡可能多恢複一些彫版。

一張簡樸的年畫要經過彫板、蒸紙、拖膠、刷泥、套印等近30道制作工序,制作工藝考究——顏料需要植物礦物熬制;紙是附近的手工竹紙,需要蒸制2小時;彫版套印必須一色一版,層層上色拓印晾幹。而後期的勾、刻、印、畫雖然耗時長,但只有秉承傳統年畫複雜的技巧,才能做出濃豔厚重、色澤百年不褪的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開臉」,也就是在臉頰兩側點上「腮紅」,關於開臉的說法也有好幾種,有的說是辟邪,也有的說是象徵陰陽交合,但比較有趣的一種說法是南方女子在出嫁前會用紅繩刮淨臉上的汗毛,意為從少女成長為人妻。

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轉變,民間習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畫技藝後繼乏人。徐家輝說,他的小作坊目前只剩下他們夫妻兩人在幹了,一個負責彫版,一個負責印刷。有三個年輕人跟著學藝的,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白天要忙著自己的工作。讓我們寄希望於更多人來體味這些年畫裡的傳統 「年味兒」,讓守藝人的手藝之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