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繡娘的人生路

未經允許,解決轉載   作者:羅莘

1955年8月裡的一天,山城重慶一戶普通人家裡,康寧出生了,日子似乎按部就班地過著。直到兩歲的一天,平靜被打破:小康寧從樓梯上踩空,滾到樓下,一陣驚叫和嚎啕大哭之後,媽媽發現孩子神情異樣,對自己的問話乃至大聲呼喚都沒有反應。這可急壞了媽媽,慌忙抱起孩子往醫院沖,一通檢查,被醫生宣告:孩子被摔斷了耳內聽骨!按當時的醫療水平,醫生們只有搖頭嘆息。接下來的日子裡,康媽媽抱著小康寧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大醫院求醫問藥,始終未能治愈她的耳傷。從此,康寧僅剩下了半只耳的微弱聽力。

學生時代的康寧非常刻苦好學,深得老師喜愛。她還酷愛舞蹈,那一年,上海某部隊文工團來學校招文藝兵,一眼相中了天生麗質的她。順利通過了各項考核,最終卻因耳疾未被錄取。為此,康寧蒙在被窩裡痛哭了一場。不過,耳疾隨後又「幫」了她:她在初中畢業後,因耳疾被免於下鄉當知青。1978年,重慶市工藝美術公司下屬的彫刻廠、石膏廠、挑花刺繡廠幾家企業先後招工。當她在重慶挑花廠看到刺繡作品《毛主席去安源》、《紅燈記》、《沙家浜》等,和惹人眼饞的名畫《葡萄熟了》時,神奇的傳統工藝像磁石般吸引了她,她毅然選擇了這家企業。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那一年她23歲。

康寧的啓蒙老師是蜀繡藝人王清雲,和工美大師唐振明、李尚餘。那些年她廢寢忘食,白天跟著師傅學習基本功,業餘時間自費到文化宮職工技能培訓班及夜校美術班學習繪畫。她清楚,有了紮實的美術功底,才能完成自己的創作,擁有真正自己的設計。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康寧如魚得水,掌握了設計、繪畫、刺繡、繃裱一條龍技藝,同時提高了藝術修養。進入刺繡領域後,康寧的耳疾仿佛已經不再是問題。聽力不好,反倒排除了塵世間的幹擾,隔斷了城市的喧囂,使她擁有足夠的安寧和耐心鑽研這門古老的藝術。
    1995年,重慶挑花刺繡廠不景氣,企業名存實亡,職工們各奔東西。康寧下崗後回到家裡,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不僅有了3平米的「陽臺工作室」,還請到了「名師家教」。她的作品也從最初的單面繡、雙面繡發展到雙面異色繡、立體繡。為發揚光大蜀繡,她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遍訪名師,博採眾長,自創 「雙扣針」的刺繡技法,即在一張底料上用兩顆針刺繡,同步完成正反兩面不同的異色繡、異形繡。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刺繡風格,現可根據不同的要求與條件,獨立構思創作繡品。在繼承前輩蜀繡技藝的基礎上,使「蜀繡」更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康寧繡」的創始人。而她的繡品也連連獲獎:《幽女神思》獲首屆重慶巴渝民間藝術節金獎;《任女戲鷹》在重慶女性手工藝術表演賽中獲*特等獎」;雙面異形異彩繡《稚趣圖》及《迷》獲「重慶市民間文藝獎」, 其中《謎》獲得「2004年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金獎……

「蜀繡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個養家糊口的手段,更不是用來收獲名利的途徑,它是一門手藝,更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它總是需要有人來付出一輩子將它傳承下去。」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康寧心中堅守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