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天井的蜀繡大師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作者:罗莘

 

孟德芝出生于刺绣世家,妈妈九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做刺绣,个子太小够不到绣棚怎么办?踩个小板凳“登高”绣。1952年,成都蜀绣厂成立,终于,妈妈从家里绣到了厂里。奶奶继续留在家里,占据了光线最好的天井作为工作室,而这里,成为了孟德芝接受刺绣启蒙的地方。

她原本只是把刺绣作为自己业余的一技之长,梦想着有朝一日做一名教师。1978年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惜,在填写录取志愿时,阴差阳错,没能如愿以偿,只能在第二年顶替退休的母亲进入了成都蜀绣厂,从此,命运就和蜀绣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年轻的孟德芝在厂里幸运地遇到了高高大大,刺绣技术高超的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做自己的师傅,入厂不久就以一幅“茶花”作品获得了学工里的比赛一等奖,还高高兴兴地领了五块钱的奖金。不久,蜀绣厂挑选一批优秀绣工参与人民大会堂双面“芙蓉鲤鱼”的绣制,她被选中,参与完成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项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她很快脱颖而出,在九十年代初就拿到了蜀绣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可是,蜀绣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二十世界九十年代初, 工厂效益大幅下滑,为了能改变小家的生活条件,孟德芝开始了忙碌的“兼职”生活:一边学习小商品市场经营,摆摊卖牛仔裤,一边在蜀绣厂绣花;当老厂长离职后,又一边担起工厂工会主席的职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帮老厂长绣作品。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钻研,她熟练地掌握了蜀绣的独特技艺和全部针法,能刺绣蜀绣的各类作品。尤其擅长蜀绣高精作品“双面异色绣”、“双面异形绣”,是蜀绣界公认的刺绣专家。

2005年的那个冬天,成都蜀绣厂走到了尽头,工厂解体,身为“下岗工人”的她,怔怔盯着厂牌上的大字,陷入发呆:老公刚刚失业,儿子考入大学,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自己只有绣花这门手艺,一家人如何生存?天无绝人之路,孟德芝很快走出了低谷,东拼西凑借钱租场地,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蜀绣事业”,她带徒弟、做活动、做蜀绣、宣传蜀绣等等,开足马力,动足脑筋,机会永远是留给勤奋有准备的人,凭借着多年练就的精湛手艺,曾经的“摆摊”经商经验,和在蜀绣厂担任工会主席的行政工作经验,越来越好的各种非遗政策,孟德芝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这些年来,不仅自己成为了蜀绣国家级非遗大师,徒弟中也已经有四个省级大师和六个市级非遗大师; 完成的蜀绣精品几百幅,代表作无数。其中1980年参加绣制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1999年领衔绣制的大型双面绣“九寨沟熊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2012年领衔绣制的大型单面绣精品“秋色高原”现成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2006年领衔绣制的巨幅蜀绣“老成都地图”被成都会馆收藏。

大师肩负着使命,一直奔波在发展蜀绣文化的路上,迎着阳光,与时代同行,道路,在她的脚下,越来越亮,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