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紮染記憶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作者:羅莘

 

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貢,「因鹽設市」,「自、貢」兩個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貢井」兩個鹽井名字合稱而來的。我們今天的主角,一對一生鐘情自貢紮染的父女,張宇仲和張曉平,就是當地鹽商大家族的後代。

張曉平

四川的自貢紮染是古稱蜀頡的紮染藝術,據說它起源於秦漢時期,至唐代得到普遍運用,成為宮廷貢品。自貢紮染包括「紮染、拔染、防染」,以雋秀、清新、淳樸、富有民間特色而蜚聲國內外。 「自貢紮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曉平告訴我們,她的母親出自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則來自一個自貢鹽商的大家族,兩個人是當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同學。

父親張宇仲很小時就特別喜歡民間印染,少年時便隨母親張玉書、嬸娘王孟涵學習紮染技藝。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張宇仲這對熱愛藝術的小夫妻便開始深入挖掘,收集四川民間傳統紮染技藝的資料和產品,並開設了一家紅星廣告社,開始傳統工藝制作, 有藍印花布、紮染、制作錦旗等。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國營工藝美術合作工廠成立,自貢的小三絕,紮染、龔扇、和剪紙被合而為一,廣告社成了藍印花布車間。為了解決出口藍印花布的質量問題,張宇仲夫婦在繼承民間防染、拔染的基礎上用風箱、木甑、火罩、炕罩等工具,摸索出土法生產拔染藍印花技術。

國寶圖

70年代末,四川省確立了恢複藍印花布和紮染历史技藝的研究課題,由張宇仲負責項目中的紮染技藝部分,於是,他帶著女兒張曉平,足跡踏遍了自貢和周邊乃至四川省的很多地方,留下了許多父女倆一生中的珍貴記憶:他們探訪了民間「捏蛾兒花」技藝,親眼看到那些年屆七旬的老奶奶們是如何學到的技藝,那些技藝又是如何被更年輕的一代傳承的;在樂山和峨眉,挖掘了更多由線條制作出來的精美作品,往往作為「壓箱底」的陪嫁品;當走到西昌冕寧縣,更是驚喜地遇到了畫匠,雖然不是舊時背著竹簍,擱上小桌板,沿街叫賣著「畫花樣咯畫花樣咯」的那位,但卻是在窄窄小街上的兩家小攤子,兩位六十、七十歲糢樣的老人正在用修得尖尖的筷子和「鵝蛋粉」在黑布上畫著白色花稿!傳說下一代如果學了這種技藝,眼睛會瞎掉,因此,他們並不向下一代傳授,漸漸地,我們也就不再看得到「畫匠」了。

蝴蝶桌布規格

就這樣,紮染大師張宇仲父女和紮染工作者在發掘整理民族藝術遺產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裝飾畫、油畫及各種畫派的手法,形成了古樸、典雅、粗獷、動中求靜、細膩恬適、抽象和具體巧妙結合的自貢紮染特色。張宇仲的設計理念新穎、風格獨特、技藝、色彩多變,以多層次彩色套染染色工藝突破原始的藍底白花單色染色工藝使自貢紮染形成既有強烈的民間、民族傳統紮染風格又與現代粗曠抽象的藝術效果相結合形成耳目一新獨具一格的紮染風格。使紮染不僅在紮纈和染色工藝上有所突破和創新,而且在紮染面料的選用上採用絲、麻、棉、化纖.皮革等原料充實紮染品種。賦予自貢紮染新的藝術生命。

天音系列 笛

張曉平大師師從其父親張宇仲先生,深得技藝之精髓。從藝50餘年技藝精湛紮染風格獨樹一幟,成為自貢紮染技藝之代表人物。作品為多個國家級博物館收藏。一場疫情,令全世界慢下了腳步,張曉平大師沒有停下來,以她陽光積極的心態,偕同女兒開啓了新的事業,再次揚帆遠航,而且,母女倆捷報頻傳:在成都舉行的2020天府寶島工業設計大賽頒獎典禮上,在來自全球的工業設計專家學者、企事業代表以及設計愛好者的共同見證下,張曉平老師的紮染作品,取材於甘肅敦煌壁畫莫高窟《技樂圖》的——《敦煌壁畫——反彈琵琶》喜獲「金獎」!而銀獎作品《生命之樹——日月同天》則出自她女兒張穎之手!– 宇宙中所有生命日月同天,所有的知識、希望、生命和愛來自一個源頭,讓生命之樹常青!

龍騰九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