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美好

作者:羅莘

蘇州西南的郊外,紫籐塢,一間外表看似普通的小鎮農家,沒有喧囂的道路,只有迂回小道和兩旁錯落相間的白牆灰瓦,不時有小鳥在屋頂駐足,輕聲細語一番。院子裡,小貓獨自在葡萄架下嬉戲,見陌生人進來,會遠遠地與你四目相對,擺出歡迎的樣子;灶上的米飯飄出兒時熟悉的鍋巴香,而剛剛從池塘裡釣上來的小魚,已經獻身餐桌,胸懷寬廣地招呼著主人:累了嗎?過來歇歇?

這裡便是馬惠娟緙絲工作室,大師從出嫁到現在,一直與家人居住在這裡,帶著兒子和幾個徒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一樓房間的幾臺織機上,靜心編織著,還原了一幅又一幅傳世精品,創作了一幅又一幅新品佳作。全國掌握「織中之聖」緙絲技藝達到大師水準的,寥寥無幾,馬惠娟是其中之一。

在國外演示緙絲技藝時,曾有觀眾「研讀」她 的手,以為手中藏有「祕密武器」,結果一無所獲。 若一定要說有甚麼「祕密武器」,那便是藏在這個柔弱女子胸中的, 一顆不世俗、耐得寂寞的心。

馬惠娟說:「做緙絲啊,整個人要靜下來。」

母子倆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我這個緙絲「小白」理解了作品誕生历程:這是一段段「無中生有」的「苦難」經历,白色的生絲構成經線,無數根經線首先被「綁」上織機,形成「骨架」,然後顏色各異的緯線仿佛是「皮肉」,被纏繞在一個個像小船的梭子上,通經斷緯,來回穿梭於經線中,使得經線與緯線「骨肉相連」。這是一個折磨人卻美麗的過程,折磨人,因為線細密,為了織出色彩豐富的圖案,需要不停地劈線、戧線等等,如遇織錯,只能一切推翻重來。欣賞馬惠娟的作品,風格細膩,所表現的色彩、景物層次都十分豐富,精巧充分地運用了緙絲的傳統技術,尤其是那最花費時間、最需要付出耐心的戧色,被發揮得爐火純青。色彩的明度、彩度和純度都是微妙過渡,使畫面上的蟲草花鳥有一種呼之欲出的感覺。如此精致的作品,一定是慢工細工精工換來的,是技巧和時間的積累。完成一件緙絲作品,少則半年,多則數年。

[ngg src=”galleries” ids=”25″ display=”basic_slideshow” interval=”2000″]作為江蘇省非遺技藝緙絲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近五十年的緙絲生涯,馬惠娟大師為我們呈現了許多緙絲精品,有上海博物院收藏的仿宋代《蓮塘乳鴨圖》,圖中紅荷白鷺,翠鳥青石,畫面生動溫馨,色彩變化豐富;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春溪浴鴨圖》;有《虎嘯圖》,緙絲行業中第一幅披毛類動物題材的作品,在北京亞太地區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有《古寒山寺》,《雲龍圖》、有開創了緙絲以潑墨寫意畫稿為題材的先河《寒山夕照》,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工藝沒有止境,大師永遠在路上,品味人生,馬惠娟說,她會繼續「慢步前行」,不為別的,只為了能做出更多好的作品,將緙絲之路走得更遠。

從前慢,為了出精品,現在慢,為了走更遠。上天一定會特別眷顧懂得生活、熱愛生活,一絲不苟專註手藝,珍惜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