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回唐宋

作者:羅莘

“粉蠟箋”是始創於我國唐代的一種名貴加工產品,長期作為皇家御用紙,是一種曾被用於書寫聖旨的手工紙箋。粉蠟箋的製作工藝複雜,造價高昂,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蠟”兩種材料,既不失紙張易於書畫的特點,又平滑細密,富於光澤,可歷數百年而堅韌如新。金銀粉繪成的各種秀麗圖案,又為粉蠟箋增添了典雅的氣質。粉蠟箋的製作工藝在清代達到頂峰,於20世紀初失傳。

作為“中國宣紙之鄉”的一名宣紙傳統技藝傳承人,從1988年開始,鄭智源就開始了宣紙深加工業務,並到北京學習了古畫修復技術。在他看來,粉蠟箋是中國最好的紙,粉蠟箋製作技藝代表了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最高水平,在“中國宣紙之鄉”理所當然應該有一席之地。

 鄭智源,安徽涇縣人。涇縣中國宣紙協會理事。從2008年開始,遍訪全國各大博物館和造紙老藝人,虛心拜師學藝,著手粉蠟箋的開發。他摸著石子過河,一次次試驗失敗,卻永不言棄,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八年的努力,鄭智源利用硃砂、雄黃等名貴中藥材和蜂蠟、川蠟等礦物質原料,找到了合適的配方,通過染色、施膠、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對宣紙特淨皮進行再加工,終於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粉蠟箋樣品。如今他研製和完善的粉蠟箋不掉粉、不褪色、不斷裂、不滯筆,墨色烏黑有神,色彩艷麗。

 

同屬深加工紙質產品的生紙類產品墨流箋則不同與熟紙類的粉蠟箋,它出現於唐後期宋早期,發源於四川境內,屬民間產物,相較粉蠟箋,用途更為廣泛,如: 書藉裝幀、室內裝飾、物品包裝、書法創作等。

繼粉蠟箋之後,鄭智源又成功研製開發了失傳近千年的加工紙“墨流箋”,每一張都不重複,圖紋色彩斑斕、艷惊四座,令人愛不釋手。

墨流箋藝術是一種中國傳統藝術,宋時創制,其利用五色斑斕的加工紙和各種物料的化學性能,使其色料在液體表面任意聚散離合而自然形成各種圖案。以紙賦予其上,而染於紙:將墨汁和顏料滴進容器中的透明液體中,用毛筆隨意輕畫,就能神奇地幻化成美妙圖案,此時附上一張紙,懸浮在液體表面的圖案,便印上的紙張,這種透明液體是紙藥, 藥水中有懸浮劑,在古代可以從蘆薈、仙人掌、秋葵等植物中獲取。

製作墨流箋的原理便是利用各種飼料和紙藥的相互排斥或吸引,讓顏色在液體表面聚散離合,形成各種圖案。再用紙張印染出五光十色的墨流箋。此技藝曾一度失傳,如今鄭智源通過古籍記錄進行研究分析,不斷試驗使其重新問世,展示了千年前祖先的審美和紙張用品。

期待不久的將來,跟隨鄭智源徜徉於紙文化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