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繡娘的新花樣人生

【作者:羅莘】蘇州高新區有個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鎮湖小鎮,二十平方公裡的面積裡,滋養著八千繡娘,是具有上千年歷史的蘇繡主要發源地。小鎮上不乏蘇繡世家: 從小在各色絲線錦緞中長大的陳英華就是四代刺繡匠人的家族手藝傳承者,從14歲就開始正式拜母學刺繡了,現如今,身邊常常跟著昵稱“小女兒”的可愛機靈的小孫女,還在上幼兒園,可是已經能拿繡針刺上幾針了呢。

       剛入門學習傳統刺繡,打基本功,每天都要在繡桌前坐十幾個小時,學習針法與分線。20多歲開始學習亂針繡,運用的針法活潑,更能體現動物人物的靈性。尋常人眼中枯燥無聊的手藝,陳英華卻甘之若飴,“當我坐下來刺繡的時候,內心很平靜,我喜歡這種感覺,以針為筆,以線著色,在繡繃上舞針弄線。” 從開始以平針為主刺繡傳統花鳥,到以油畫、攝影作品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亂針繡刺繡作品。不論傳統山水風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肖像,她都能信手拈來,輕松駕馭。

       陳英華最自豪的作品莫過於為故宮博物院修復的那些文物了。 十多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館專家專程到蘇州民間尋找精通“乾隆繡”的繡娘。蘇州多家繡坊參與角逐,陳英華以針法、色彩和工藝等方面比較符合“仿古如古”而勝出, 贏得復原倦勤齋260幅雙面繡隔扇心的機遇。為故宮修復文物,復制繡品的針法,面料,色彩都要求與乾隆時期原狀文物相似度95%以上,很多面料針法現在已經失傳了,為了完美再現兩百多年前的皇家刺繡,陳英華遍查相關古籍,還前往清華美院系統學習繪畫和色彩理論,多番請教老前輩。經過對殘存繡片反復研究與試驗,最終掌握了纏針、單平套針、集套針、滾針、旋針等多種宮廷古老針法。前後用了三年時間,多次往返故宮,同故宮專家研討,對稿樣反復調整,盡力達到復古如古的效果,最終成功復制了兩百多年前倦勤齋的隔扇夾紗屏風刺繡,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巔峰。

       接下來的十年間,陳英華又陸續接手了故宮符望閣、壽康宮、三希堂等多個宮殿刺繡文物的修復。曾經精美典雅的皇家繡品,經她的巧手得以復活。其中包括太上皇宮龍椅上的一個靠墊,絲線用18k金手工搓制,以盤金繡為主,還原得與原物幾乎一模一樣。

[ngg src=”galleries” ids=”18″ display=”basic_slideshow”]       從02年開始繡制的《星空系列》是陳英華的另一代表作。2000,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一張通過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蟹狀星雲圖片,這張特別漂亮的星空圖片讓她十分著迷,只一眼,就被深深震撼,來自宇宙的美麗,實在太難以言喻!當即,她決定要用刺繡再現這種美麗。她找來絲線,架起繡繃,一針一線精心繡制起來,采用亂針繡等多種針法,每次感覺不滿意的時候便拆線重新來繡。為了展現天體的迷人光暈,她把絲線劈成1/16,有些甚至達到了1/64,這樣的絲線細軟如絨毛,可以使繡品色彩絢麗,紋理豐富,還富有立體感。最後,整整用了八個月的時間,第一幅星空系列刺繡作品才最終順利完成。 在當時這個題材結合亂針繡的繡法比較新穎,繡制出來效果也能“以假亂真”遠看就是一幅攝影作品。2012年參加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有國外博物館看到後提出購買申請,但是被陳英華婉拒了:我最愛的作品,我要把它留在國內的科技館,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

       蘇繡,已經在這一代匠人的手中,從傳統的花鳥蟲草、山水人物,發展出了當代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作品賦予了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繡娘們就這樣書寫著自己新時代的花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