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話俚語集》八十七

吉祥搜集

捉黃腳雞(1) 認真大劑

雞公唱歌 自認大哥

執咗死雞(2) 唔認低威

雞碎咁多(3) 你搞邊科

大雞三味(4) 唔好老脾

賣鐵公雞(5) 無得留低

雞乸埗竇 唔驚會瘦

黐波蘿雞(6) 姑寒淒淒

似中瘟雞(7) 卒之歸西

雞同鴨講 唔知幾爽

(1)捉黃腳雞——–廣東俗語「捉黃腳雞」是一個老千局的名稱。受害者因好色肇禍,被人裝局捉姦當場,最後被迫乖乖賠錢解困。此類受害人謂之被人「捉黃腳雞」。

普通話說“捉姦”, “抓破鞋”,而粵語 則稱為“捉黃腳雞”。

這個有趣的俗語出自於廣東的農村。當時農民養雞,喜歡養雌雞而不喜歡養雄雞,因為雌雞可以生雞蛋,所以價錢不錯,養得多也很容易捉到。但是如果要拜神,就必須要用雄雞來拜,雄雞比較少,捉起來比較麻煩;農民很聰明的,他們先將穀撒在門外,群雞就會“雞咁腳”跑來吃穀,而雌雞吃穀的時候,雄雞就會“色心起”,懶得去吃穀,一撲就撲上雌雞背上,進行交配。這個時候,正是捉雄雞的最好時候,因為雄雞顧著交配就不會提防有人來捉。 農民捉雞通常都是捉雞腳,雄雞的雙腳呈深蛋黃色,而雌雞則是淺黃色,很容易辨認! “捉黃腳雞”一詞就是這樣來的,

(2)執死雞——-「執死雞」原為足球術語,指足球員射門不入,足球彈出或者擋出後給另一球員再次射入。

該詞源自把雞販棄掉的死雞撿回家或轉賣,意思接近「撿現成」或「撿便宜」,常用於比喻撿得別人捨棄、出讓的參觀券、門票之類。後來,「執死雞」引申為眼看沒有希望,但最後撿到意外的便宜。

(3)雞碎咁多——-是用來形容事物數量好少。其實「雞碎」正寫為「雞膆」或「雞嗉」,或「雞脺」;「膆」讀做碎或者素。據《爾雅•釋鳥》,「雞膆」,即「嗉囊」,是一個鳥類暫存食物的囊狀部分;「脺」,讀「脆」,即「脺臟」,是「胰臟」的別名,動物消化器官之一。以「細小」的「嗉」或「脺」來形容「細小」,非常零碎;雞零狗碎;

(4)大雞三味——-這道“大雞三味”菜式,出自廣州“寶漢茶樓”的前身“寶漢茶寮”。這家“寶漢茶寮”是當地鄉民李月樵在清朝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間開設的,這家茶寮採竹籬蓬門茅舍的造型,四面種上叢叢翠竹、加上花徑草樹,很有田園風味。 他的“大雞三味”是把家養的肥雞開膛,分作兩邊,半隻“白切”;半隻斬成小件用金針、雲耳、冬菇來蒸;雞腸、雞肝等內臟洗乾淨,經紹酒醃過後用來炒菜。這種做法被其他食店仿效,一時間形成了一種時髦,住家的餐桌上也會有它的身影。可惜後人嫌其工序繁複,加上各種新的食材應市,很少人願意再費那功夫去做這道菜。

(5)鐵公雞——-形容生活中小氣,吝嗇,一毛不拔的人。

“鐵公雞”出處難以考證,但清代袁枚《子不語》中記敍了這麼一個故事:在今天山東濟南一帶,有一個有錢人,家中錢財無數,可是其為人十分摳門,附近的百姓無人不曉,有人暗地裏給他起了個外號“鐵公雞”,意思是他很小氣,一毛不拔。 一天,這有錢人想要納妾,但他向媒婆提出了一個苛刻的要求,—小妾要有出眾的外貌,可只能索取少得可憐的聘禮。沒過幾天,媒婆領著一女人來見富人。這個女人一點聘禮也不要,只求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有錢人喜上眉梢,很快就把這個女人娶回家做了小妾。 轉眼間半年過去了,有錢人照例去檢查他珍藏的金錢和寶物,卻發現倉庫裏空空如也。有錢人經過嚴格的審問後才弄清楚,他新納的小妾竟然是他過去的一位舊房客。當初,有錢人認為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將她攆出了家門,而這個女人不要聘禮就同意做有錢人的小妾,就是為了回來報復他。她悄悄地把有錢人積攢的金銀財富一一偷走,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

(6)黐波蘿雞——-歇後語:「一味靠黐」,就是形容某人愛貪便宜,別人有好東西或好事時,便找來藉口想分一杯羹。另一層含義,指靠關係而得到好處,佔人便宜的人

波羅鷄和菠蘿包一樣,沒有菠蘿,皆因與菠蘿根本無關。

波羅鷄沿於南海神廟的波羅誕,波羅誕的來源是祈求國泰民安、出入平安。 研究指出,紙彩雞又名波羅雞,原為廣州黃埔南海神廟祭祀的必備品。它始於宋代,清代更成為廟祭後信眾買回家的祈福物。 由於波羅雞的製作是以紙、竹及羽毛等拼貼而成,栩栩如生,俗稱「菠蘿雞」。其後又衍生出「波羅雞,一味靠黐」的歇後語。

(7)中瘟雞——-形容人像患有雞瘟疫的雞那樣;本來是形容人…睡不夠…打瞌睡,頭暈暈,走路天旋地轉似的,像打迷踪拳。後來也形容人生了病,吃了藥,或是喝了酒,迷迷糊糊,走路走不出直線,像打醉拳;他人家會說 這人似”中瘟雞”, 他就像”患有雞瘟疫的雞”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