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話俚語集》八十三

吉祥搜集

同人講數(1)  搵錢買鋪

三唔識七  食咗弗德

九唔搭八  會比人刮

三口六面  一於拆掂(2)

十五十六  藤條炇肉(3)

打好煲呔(4)  想去行街

有賊爆格(5)  捉佢入冊(6)

得罪波士  冇曬銀紙

阻頭阻勢(7)  認真閉翳(8)

照版煮碗(9)  蝕曬老本

 

(1) 同人講數——-講數有多重意思,如①計算比較:斤斤計較;爭論;打算;計議;談判,討價,講價錢,談條件,講條件,討價還價。 《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 “這又不是用本錢做買賣, 怎可講數厚薄?只是憑他罷了。”

(2)一於拆掂——在粵語裡,通常說到要把事情講清楚,或者調停矛盾,有個很特別的說法,叫做“四四六六拆翻掂”,或者“四四六六拆掂佢”。這裡的四四六六,指的是清楚明白、條理清晰的意思。

據說,這個詞源自於宋代,當年達官貴人家中舉辦宴席,通常都會有專職的團隊服務,這個團隊有很細緻的分工,稱為“四司六局”。其中四司是指賬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而六局是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和排辦局。 因為這“四司六局”做事清楚明白,分工明晰,而粵語裡面“司”和“四”、“局”和“六”的發音都相近,所以後來就以“四四六六”來形容清楚明白、條理清晰的意思。一旦遇到有矛盾的時候,就需要雙方講清講楚,“四四六六”將糾紛排解好。

 (3) 藤條炇肉——–用藤條或類似嘅工具打小孩的體罰。 「藤條」的其中一個用途大概也知道是用來體罰不聽話的小朋友, 可是現在法例規定不可以體罰, 所以它就變成了歷史回憶,「炆」,就是煮菜的一種方法, 類似「燜」的煮法, 所以這兩個字應該是相同的,而且「炆」的廣東音和「燜」的國語音是相似的. 這樣的一道菜,相信舊社會的廣東人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至少是在禁止體罰的法例之前的事了。 「藤條炆豬肉」粵語為:[你仲唔聽教聽講就整返餐”藤條炆豬肉”過你嘆下。 ]北方相當的意思就是:你丫的再皮,小心老子抽你。其實意思是基本一樣的。

(4) 煲呔——–煲呔(Bow tie;也稱領結)是領呔的一種,通常與較隆重的衣著如西裝或禮服一起穿著。煲呔由一條布料製造的絲帶,對稱地結在襯衫的衣領上,使兩面的結各形成環狀。有些煲呔是已打好的,其形狀已以縫製方式固定,並縫製至一個環以供套在領上。傳統的煲呔由一幅布料結成。煲呔主要由男士佩帶。

煲呔起源於17世紀在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克羅地亞僱傭兵,他們使用絲巾圍繞頸部以固定襯衫的領口,這方法逐漸被法國上流社會所採用,法國當時領先於時裝業,煲呔在18世紀及19世紀更為盛行。著名法國作家Honoré de Balzac更曾為煲呔撰寫過一本書。 到19世紀末期,煲呔的末端變得越來越長,漸漸演變成領呔,煲呔則逐漸變得不再時興,只有建築師的社群繼續佩帶,因它是建築師制服的一個重要部份。 雖然領呔在今日社會較為普遍,但在商業會議、隆重場合甚至在家中,煲呔正在重新被注意。一些人穿戴煲呔出席較輕鬆的晚宴、雞尾酒會或晚上的活動。

傳統上,煲呔仍被用作配襯燕尾禮服,它被認為是唯一正統的領口衣飾。 在正式場合的晚宴(black tie)中,需要佩帶煲呔,但因著裝守則不同,佩戴的煲呔並不一定是黑色的。煲呔在流行文化中,有時被視為有內涵的象徵,例如小說及電影中的特務占士邦。但另一方面,煲呔也常見於小丑的服裝。部份人認為煲呔是不合潮流的,或古怪的。 香港前行政長官曾蔭權經常戴煲呔,所以有「煲呔曾」這個名。

(5)有賊爆格——– 入室盜竊或入屋行竊被界定為「爆竊」。由於「爆竊」發音與「爆格」相近,警隊中人便叫這類罪案做「老爆」或「爆格」。「爆格」的叫法說來貼切不過–「爆」指爆竊、「格」指間格、單位,如「煙格」(吸食鴉片、白粉、海洛英等的單位)。意思是:“偷東西”

來源:粵語裡,保險箱叫“夾萬”,“爆”的粵語意思是“破壞”,所以弄壞(破壞)保險箱叫“爆夾”,延伸意思就是“偷東西”。 爆格是爆竊的俗稱。爆竊即是潛入別人的物業內進行盜竊的犯罪行為。來源有多個解釋:

  • .源自古代巡捕房的用語。「爆格」是古語,「爆」:破壞;「格」:規矩、法例。清末民初時巡捕房時的用語,專指破壞法律的行為。因為當時的盜賊以進屋偷竊較多,久而久之,「爆格」便成了「進屋盜竊」的代用詞。
  • 爆格一詞,源於古百越語。爆的意思是燒,格的意思是殺。是賊人打劫時喊的口號,此口號由古沿用至今,順理成章成為打劫的代名詞。
  • 爆格」是「爆夾」的變音。夾」指「夾萬」,就是保險箱,「爆夾」就是爆開保險箱,偷光裡面的東西,因為「夾」、「格」粵語讀音相似,慢慢「爆夾」就讀成更為順口的「爆格」。
  • 」爆格」源於英語音譯:爆格,英文’burglary’音譯,「爆格’是指入屋盜竊,也都是「爆夾」的變讀。「夾」指「夾萬」,即保險箱。「爆夾」就是爆開保險箱,偷裡面的東西,引申為入屋盜竊,因為「夾」、「格」在粵語中讀音相近,慢慢「爆夾」就讀成「爆格」。
  • 廣州話還有一個詞彙「落格」,指暗中貪污、受賄,私吞錢財。有指爆格,指盜取室內、車內或隨身攜帶的箱包的財物。爆夾,僅指盜竊夾萬(保險櫃)的財物。

 (6) 入冊,香港地道俗語,即是關進牢獄的意思,有傳原是黑社會的術語。 「冊」表示「獄」,坊間流傳了兩個說法,其一、囚犯的名字會被錄「入」一犯罪名「冊」中;其二、囚籠的閘欄像透「冊」字的模樣,那關進囚籠就像進「入」了「冊」般。前者穿鑿,後者合理,可當中的「冊」應是「柵」,也讀「冊」指用竹木鐵條等做成的阻攔物。以「冊」代「柵」,可能是取其音或找個簡易近形字罷。於是亦有所謂「出冊」,即離開牢獄的意思。

(7) 阻頭阻勢——-妨礙別人做事(阻:妨礙;勢:身)。是妨礙別人做事、礙手礙腳的意思。 “阻頭阻勢”從聽到的粵語內容看來,似乎指向:惡聲惡氣相向。

 (8) 閉翳——-意為發愁、不安、心情抑鬱。 “閉翳”是“贔屃”的諧音,相傳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樣子長得像只龜,喜歡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閉翳”老被重物壓著,動彈不得,心情很難疏解。後來,粵語保留“閉翳”一詞,意為“令人煩惱的、心情抑鬱的”。

 (9) 照板煮碗——-版是版本的版,所謂的煮碗並不是真正拿碗去煮,而是以前珠三角筵席有個習俗是需要九碗十缽(俗稱的九大簋)的菜餚,千篇一律的照做就是照版煮碗的來源。九碗十缽是九菜一羹,所謂的碗並不真是碗,而是指菜餚的代稱而已。

廣東俗語「照板煮碗」的意思是有樣學樣。廣東人形容人仿傚著別人的方式或做法重作一遍,謂之「照板煮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