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之“中脘”

中脘,任脈第12個穴位。

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義。脘,或作「管」,指胃腑。位居心蔽骨與臍連線的正中,內部適當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穴近胃脘之中,故又稱「胃脘」,義同。

中脘穴在《脈經》稱為中管,在《針灸甲乙經》中正式命名為中脘穴。中脘穴是胃氣輸注於腹部的募穴,對脾胃及其相關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治療作用。有健脾和胃、補中安神之功 。

定位:

  • 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4寸,當歧骨(胸劍結合部)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 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功效:

  • 健脾和胃,降逆消食:胃痛、反酸,嘔吐、胃下垂、胃痙攣、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
  • 補養氣血,調整全身機能:消化系統症狀兼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體弱消瘦,易感冒等。對先天不足,病後體虛或慢性病等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者,都有很好的調治作用。。
  • 溫中化痰,促進體內水濕的正常運化:痰阻於胃,濁氣上擾所致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癲癇,中風等。
  • 其他:消除眼袋。還能使氣血充足,皮膚得到充分的滋養,面色紅潤光澤。
  • 現代: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扭轉,腸梗阻,胃腸運動功能性疾病,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神經衰弱,失眠,慢驚風,食管癌,蕁麻疹,肝炎,早期肝硬化等。

按摩:

1,掌揉法:用指端或掌根揉約2~5分鐘,也可以用掌心或四指輕輕按摩約5~10分鐘;

2,點按法:將手指併攏,放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按,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鬆開開,然後再點,再鬆開,如反复20次。

除了直接按摩穴道以外,以中脘穴為中心點,在穴位四周熱敷,然後再以畫圓方式按摩,也有助強化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及消除便秘。可以改善各種胃痛、食道逆流、打嗝,以及胃氣沖心、泛酸造成的胸悶等。

艾灸:

艾灸中脘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將艾灸點燃後放於中脘穴上方,距離皮膚約2~3釐米施灸,使溫熱感向深處、遠處擴散,以無灼痛爲宜,一般每次灸15~20分鐘,以局部潮紅爲度。每日灸1次,至證候改善為止。

 

殷琦侃中醫師

殷氏中醫

www.dryin.co.uk

yin.qik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