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摺扇一生緣

採編:羅莘

小時候家裏沒有空調,一到夏天,每每太陽落山了,院子裏的人就三五成羣,集中到空曠地,竹牀竹椅排隊,人手一把扇子,就消暑納涼了,聊着聊着,便也忘記了炎熱,情誼卻越來越濃厚。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驅車百公里,只爲邂逅蘇扇,開啓一段新時期的摺扇緣。

“吳門扇藝,古韻扇香”,在姑蘇木瀆小鎮,有一處外表並不起眼的小洋房。這是一棟充滿竹子氣息的小屋:客廳由竹子做背景,展示櫃裏擺放着各種用竹子做成扇骨的摺扇精品,工作室裏更是擺滿了主人不辭辛勞收集來的竹王,或者是各種已經完成、尚未完成的扇骨,自然,還有各種輕易看不到的工具。蘇州著名四把扇子之一的摺扇,由收則摺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又稱“撒扇”。扇骨又稱骨子,取材以竹爲主,也有檀香木、紅木、黃楊、紫檀、烏木、雞翅木、桃絲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貴材料。蘇州的摺扇生產始於南宋,元、明兩代名家輩出,製作愈見精良。

吳門扇藝制扇技藝傳承人吳立福老先生是蘇州市民間工藝家,1962年,吳立福進入了蘇州扇廠,當時僅17歲的他便於扇藝結緣,並拜業界泰斗楊春來爲師,開始刻苦學習製作扇骨。從當年的毛頭小夥到現在的古稀之年,吳老已經做了五十多年的扇子,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吳門扇藝”。每一把蘇扇,吳老都親歷親爲,從選材、配件到設計製作,都貫徹着精益求精的理念。

在摺扇的製作過程中,扇骨是最爲考究的,一把扇子是否成型,完全要看扇骨是否做得到位。扇骨分成兩個大骨和十幾根小骨,製作時,不僅要將兩個打鼓做得大小一致,每根小骨也要打磨得完全相同,根根薄得有韌性。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扇子精細有加:首先,選材講究,根根取材於竹林中竹王,即便如此,一根整長的竹子就只能做兩把上好的扇骨!再經過煮、曬、烤、刮、拖、倒、磨等幾十道工序,最後上白蠟,製作好的扇子不容有一絲一毫的瑕疵。

1990年,吳老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頒發的從事工藝美術行業三十年貢獻獎。退休後,在吳門扇藝繼續致力於扇骨造型的製作與開發,設計的扇骨造型變化多端,純手工鑲嵌藝術精巧細膩,扇骨接骨術更是技藝精到。扇骨曾被北京榮寶齋、杭州王星記、蘇州道教協會、清華校友會、本色美術館、明堂美術館、蘇扇愛好者等專業行家和收藏家收藏。吳老一生制扇,從前以此爲生,現在以此爲樂,不變的是對技藝不斷提升和創新的追求,爲傳承和弘揚不懈的付出,對藝術生活的熱情和對生活美學的感悟。在吳老看來,古老的技藝,只有當它蘊含新的元素時,纔有生命力。因此,吳老一家三代,學理工科的兒子和學愛動漫的孫女,紛紛投入蘇扇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之列。 吳老還結緣許多青年才俊,爲摺扇的設計注入新鮮血液。

“開合清風紙半張,隨機舒捲豈尋常;金環並束龍腰細,玉柵齊編鳳翅長”,古人對摺扇的讚美,惟妙惟肖,江南出才子,而把玩摺扇更是文人雅士的愛好,是美學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希望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摺扇能以其獨特的形式和魅力,承載更多的歷史、文化、技藝,把熱愛生活的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爲他們的生活增添更加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