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人生 — 花開花落 經緯人生

采編:羅莘

一次蘇繡之行,與緙絲偶遇,一見鐘情於它的美好和神秘。這是我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瑰寶,卻並不像蘇繡那樣被大眾所熟知。究其原因,宋朝元代以來,緙絲制品一直是皇家禦用織物,自古流傳下來的緙絲精品因織造過程的複雜從而極為稀少。因此緙絲制品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與“織中之聖”的傳世盛名。
在緙絲領域精耕細作了三十余年的蔡霞明告訴我們:緙絲織造技術含金量頗高,工藝流程複雜,使得這項技藝難以傳承。即使是有天賦的織工,也要3個月左右才能學會基本功,想要成為一名技藝精湛的緙絲織工,則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緙絲是一門獨特的技藝,所有的花色都是一梭一梭織出來的。其織造技法眾多,如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但無論做什麽緙絲品,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必不可少的。


蔡霞明21歲就進到了蘇州長橋緙絲廠,跟著大師學藝。幾年後,因成績出色,被提拔為廠里的質檢科科長。20世紀80年代的吳縣, 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緙絲。為了挖掘不同的技術,蔡霞明跑遍了鄉鎮
的每個角落,她把每家每戶制作緙絲的不同點,都記在小本子上。 到了1997年,憑借著對“本緙絲”工藝織造的嫻熟運用,蔡霞明被任命為一家服飾公司的生產廠長。一路走來,蔡霞明體會頗深:緙絲之技,全憑人力,一經一緯,梭織刻縷,是傳承了四千多年的殫精竭慮,唯有多學習、多交流,才能有提高。


如果說全身心投入學習技藝是蔡霞明成功的基礎,那麽,她後期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才令她坦然面對各種挑戰,經歷花開花落,最終成就了幾度風雨人生。 她告訴我們,八十年代,緙絲一度發展興旺,大量出口日本,但是,後來因需求量減少,日本國內經濟發展緩慢,購買力大幅下降,到九十年代中就幾乎沒有市場了。為了生存,它們引進了新的“本緙絲”技術,一種高難度而少有人掌握的技藝,從而又在之後的約十年間幫織女們找到了“生計”。 而到了2007年,市場再度疲軟,緙絲行業又一次進入了“黑暗時代”.沒有客戶,生活就會難以維繼,但是,困境並沒有打倒蔡霞明,她帶領織女們開發新產品,推廣用藝術品、名人字畫進行摹刻; 而新產品出來了,卻由於人們對它的不了解,高昂的產品售價不被人們接受,產品還是賣不出去。蔡霞明沒有放棄,帶著織機去推銷,讓大家切身感受產品的得來不易,幾經周折,終於,銷量打開了。


近年來,蔡霞明還致力於中法文化交流,將緙絲帶到了法國。她創新采用漫畫方式用緙絲描繪瑪麗蓮夢露頭像,時尚而靚麗,在盧浮宮舉辦的24屆非遺展上,被主辦方收藏。同時,她還將緙絲技藝進行衍生,向收藏品、工藝品方向發展,如緙絲宮扇、緙絲手包及旗袍上的緙絲繡花等。希望緙絲在新的時代能盡快地走進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