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保健】支氣管疾病的診斷方法及治療

專家談保健:支氣管疾病的診斷方法及治療

支氣管鏡技術是呼吸系統疾病診療的核心手段,對肺部病變的早期發現和精準幹預至關重要。本欄目有幸邀請到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唐純麗醫生,為我們介紹支氣管疾病的診治知識,解析支氣管鏡的臨牀應用與呼吸道疾病防治要點。

唐純麗,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981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永州市,現就職於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畢業於廣州醫科大學,長期從事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擅長呼吸內鏡相關操作,每年操作呼吸內鏡手術4000臺以上,擅長經支氣管鏡取材及支氣管鏡下的良惡性狹窄處理、慢性氣道疾病介入治療等。

一、支氣管鏡的發展與分類

支氣管鏡技術經百年革新,主要分為硬質支氣管鏡和可彎曲支氣管鏡兩大類型。硬質支氣管鏡起源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使用時需全身麻醉,並且管徑較粗,但可直接進入氣管,主要用於處理氣管內腫瘤、異物等緊急情況。經過幾十年發展,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率先研發出可彎曲支氣管鏡,其優勢在於管徑較細且可彎曲,能深入更遠端支氣管,操作更靈活。早期為纖維支氣管鏡,雖然擴大了檢查範圍,但視野清晰度有限。至20世紀80年代(1987年左右)發展為電子支氣管鏡,前端配備微型攝像頭和光源,可經鼻、喉進入氣管,清晰觀察氣管及各級支氣管結構(氣管入徑約10-13厘米為直管,之後分為左右支氣管束,呈樹狀分支),顯著提升了診斷準確性。

同時也會借助一些特殊技術進行輔助診斷。熒光支氣管鏡利用不同熒光特性識別早期腫瘤或異常組織;超聲支氣管鏡結合了超聲技術與光學,對管腔外病灶(如縱隔淋巴結、肺外周結節)進行定位和穿刺活檢,突破傳統支氣管鏡僅能觀察管腔內病變的局限。光學相幹斷層掃描(OCT)與共聚焦顯微鏡,則進一步提供高解析度的微觀結構成像,輔助診斷早期黏膜病變。

二、支氣管鏡在肺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

(一)診斷領域:從「不可見」到「直視」

支氣管鏡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病情診斷中,第一個是看,第二個是取材來化驗。通過電子支氣管鏡直接查看氣管、各級支氣管內壁情況,識別炎癥、糜爛、腫瘤、異物、「漏」等病變。對發現的異常組織進行微創取材,如腫瘤、可疑感染灶等進行病理化驗,明確病變性質(如腫瘤良惡性、感染類型等)。

(二)治療領域:從急救到慢病管理

1、氣道內介入治療

對氣道內腫瘤,採用熱消融(激光、電刀、氬等離子)或冷消融(冷凍)等技術清除病灶,在氣道狹窄部位放置支架支撐,以快速恢氣道通暢。針對異物堵塞的情況,則通過支氣管鏡鉗取出異物。在ICU中也會輔助管理人工氣道,如清除痰痂、調整插管位置、處理出血等。

2、肺外周病變治療

結合超聲導航、機器人導航技術,將支氣管鏡引導至肺外周病灶(如直徑2.8毫米的超細支氣管鏡可達更細支氣管),利用射頻消融等技術對腫瘤進行局部治療。

對於肺氣腫、慢阻肺等病癥,一方面通過支氣管鏡向過度膨脹的無功能肺泡內入熱蒸氣,促使其萎縮,減輕肺過度充氣,改善呼吸功能。另一方面在靶區支氣管放置單向活瓣,阻斷氣體進入病變肺泡,誘導其塌陷,實現肺減容。

3、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

支氣管熱成形術適用於哮喘患者,通過鏡下射頻消融支氣管壁增厚的平滑肌,降低氣道阻力,緩解喘息癥狀。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採用冷凍或電凝技術破壞氣道黏膜杯狀細胞,減少痰液生成,改善咳嗽、痰多癥狀。

三、適用人群與預防篩查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下述幾類高危人群更易患肺部疾病,一是長期吸煙者易患慢阻肺、肺癌;二是免疫力較低的高齡人群、以及存在慢性呼吸道癥狀者,如長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者;此外,中醫有「憂傷肺」概念之說,長期憂傷的人更容易患肺部疾病。這幾類人群要特別意預防與篩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措施之一就是戒煙,其次要重視空氣質量,減少有害氣體吸入。若出現持續咳嗽(超過2周)、呼吸困難、咯血、不明原因聲嘶等癥狀,務必及時就診。

高危人群要定期篩查,40歲以上,尤其吸煙者,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CT掃描和肺功能檢查,從結構上早期發現肺內病變(如肺癌、肺氣腫),評估肺部通氣換氣功能,這是診斷慢阻肺等的重要標準。家庭可常備指脈血氧飽和度儀,若血氧飽和度持續低於95%(尤其≤90%)需緊急就醫。

支氣管治療並無絕對禁忌癥,但有一些特殊人群需格外意:

·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壓),無法耐受麻醉或操作;

·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出血傾向(如血小板計數極低、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

·嚴重肺功能不全(如FEV1<1.0L或動脈血氧分壓<60mmHg),無法耐受操作導致的通氣功能進一步下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急性期,操作可能加重感染擴散風險。

·精神障礙或無法配合者,需謹慎評估是否採用全麻下操作。

四、總結

支氣管鏡已從早期硬質鏡的簡單直視操作,發展至現代可彎曲鏡結合多種先進技術(如超聲、導航、機器人)的精準診療,成為呼吸系統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核心工具。需牢記三早原則:早預防(戒煙必行)、早篩查(年度CT不可省)、早幹預(鏡下微創治療優於開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