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寒冬時節 也要開窗換氣
在寒冷的冬季,為了保持室溫,許多家庭特別是北部一些家庭,常常緊閉門窗,幾乎整天都不開窗。其實,這種做法很不科學,對健康非常不利。
開窗透氣是許多人知道的防病方法,許多健康指南也都提倡每天開窗通風。但是,冬天開窗通風也是有講究的,不然會適得其反。
再冷也要適當開窗
冬季寒冷,人們會減少外出,更多的時間待在室內。如果通風不良,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會聚集在室內,進而影響人體健康。所以,即使天氣再冷,冬季也要定時開窗換氣,以維持空氣流通,減少疾病的發生。
兩個污染高峰要避開
城市裡每天有兩個空氣污染高峰,一般是日出前後和傍晚(因溫度降低使污染空氣沉降)。因此,開窗時間以上午9點到11點或下午2點到4點為佳。因為這兩個時段內氣溫已經升高,沉積在大氣底層的有害氣體已經散去,開窗換氣的效果較好。如果遇到風沙天氣,最好在有紗窗的情況下,窗戶開小一點。並使用加濕器、濕化噴霧,或在暖氣上放一盆水,以增加室內空氣濕度,讓灰塵和微生物都沉降在地面,減少人的呼吸吸入。
開窗次數和時間有講究
一日之內開窗時間和次數,需依照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習慣、室內污染程度、天氣狀況、室內外溫差進行安排。
冬季雖冷,但每天開窗換氣也不應少於2次,每次不少於15分鐘。以100平方公尺的室內空間為例,在無風、室內外溫差為20攝氏度情況下,大約十幾分鐘就可達到空氣交換一遍;若室內外溫差小,交換時間會相應延長。再如一個80平方公尺的房間,在無風、室內外溫差為20攝氏度情況下,徹底換氣需要9分鐘時間;如果室內外溫度相差15攝氏度,則開窗通風時間需要11分鐘;如果溫差無法準確掌握,則開窗通風30分鐘就足夠了。
應根據天氣狀況有變通地開窗,例如,在雨雪過後空氣比較清新的時候,可適當增加開窗的時間;刮風時污染物易散發,這種天氣的空氣品質較高,也可以適當多開窗。但陰天污染物難以消散,甚至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一種有害的淺藍色煙霧),這時就不宜再開窗。
有人認為開窗次數越多越好,其實並非如此,頻繁開窗會使室溫降低,抵抗力較低的老人和小孩容易生病。
廚房開窗需更勤
現在幾乎每家都用油煙機,但有些朋友只在炒菜時用油煙機和開窗,而在燒水、燉湯時卻不用油煙機,也不去開窗。其實即使只是燒水,如果不用油煙機,也不開窗,瓦斯的廢氣很容易在廚房聚集並擴散到客廳和臥室。因此,在使用瓦斯時,無論烹調什麼都要開窗或用油煙機。
但門窗平時要密封嚴,如密封不嚴,霧霾天進霾,沙塵天進沙,下雨天進水,都會影響室內的空氣品質。
開窗通氣莫忘保暖
要注意的是,室內溫度不要因開窗而降到攝氏16度以下,控制在攝氏16~24度為最佳。老人和小孩最好在開窗之前加點衣服,以免開窗後因溫度驟降而生病。若有重症患者,需慎重開窗,盡量用紫外線消毒燈來淨化空氣。
冬天完全閉門關窗不可取
實驗顯示,在10平方公尺的房間裡,如果門窗緊閉,讓3個人同時在室內,3小時後,會使房間內溫度上升,二氧化碳、細菌、灰塵數量都會增加。
長時間吸入這樣的空氣,輕則會出現頭痛、頭暈、精神萎靡不振、睡眠品質差等症狀,重則會誘發或加重冠心病、慢阻肺、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肺疾病,對健康十分不利。
經常開窗通風有這些好處
1憂鬱風險低研究顯示,每週開窗通風>5次的老年人與不開窗通風的老年人相比,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降低33%顯著相關。在我國老年族群中,高頻率的開窗通風與老年憂鬱症狀發生率降低有顯著的線性相關。
2呼吸疾病風險低定期開窗通風,維持室內空氣流通,可降低房間內病原體濃度,減少人與病原體接觸的機會,進而防止疾病發生。
3大腦更舒服長時間不通風會導致室內的氧氣不足,長期在這樣的環境裡,就會因缺氧引起頭暈、頭痛等,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經常通風換氣,可以從室外獲得更多的氧氣、負離子等有益物質,改善人體免疫系統、呼吸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