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腸癌
大腸癌發病率高居癌症排行榜的第二位,而死亡率也是在所有癌症中佔第二位,近年數據顯示大腸癌個案有上升趨勢。
高危因素
1. 不良生活習慣
- 進食過量含飽和脂肪的食物
- 食物纖維攝取量不足
- 經常進食燒烤食物或加工的肉制食物
- 吸煙
- 酗酒
- 缺乏運動
2. 病史
- 患有大腸瘜肉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士
3. 家族病史
- 近親曾患大腸癌或遺傳性瘜肉症侯群
病徵
- 排便習慣改變,如突然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等情況。
- 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即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而已。
- 大便帶血或有黏液。
- 大便呈幼條狀。
- 腹部不適,如絞痛或腹脹。
- 腹部有腫塊及鎖骨上淋巴腺腫大。
其他後期病徵包括貧血、體重無故下降及持續性疲倦等。
大腸癌的治療
- 外科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如果腫瘤太接近肛門位置時,便需切除肛門,然後將大腸末端拉出腹壁,再縫在腹面,這稱為『造口』或『假肛』。 -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輔助性治療之一,主要是控制癌細胞的擴散及生長。 -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也是輔助性治療之一,利用高能量射線來破壞癌細胞。 - 心理治療
當患者被診斷患有大腸癌時,心理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挫敗、焦慮不安和絕望等。所以家人或醫護人員的支持及鼓勵十分重要,多認識及瞭解病情、治療和康復後的護理,有助患者以正面態度積極面對疾病。
預防大腸癌
1. 高纖維素飲食
- 日常飲食中可從穀物類 ( 如全麥麵包 ) 、蔬菜類、水果類、豆類中攝取纖維素。
- 多進食不同種類的蔬果,以便吸收不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抗氧化物,對預防大腸癌有一定的幫助
2. 避免高脂肪飲食
- 應避免高脂肪飲食,尤其是飽和脂肪,例如:動物脂肪、椰子油和棕櫚油。
- 適量進食肉類,避免過量進食紅肉,成人每天進食的肉、魚、蛋及代替品以五至 六兩 為足夠。
- 減少進食經加工醃製的肉類,如香腸、臘肉等
- 預備肉食時,應切去肥肉及去皮。
- 選擇健康的烹調方法,如清蒸、白灼、焗、煮和燉等。
- 選擇食油應以飽和脂肪含量較少的植物油,如花生油、粟米油、芥花籽油或橄欖油,每天烹飪用油量約二湯匙。
3. 不吸煙、不酗酒
4. 建立運動的習慣
- 運動能幫助及刺激大腸蠕動,促進排便,降低患大腸癌的機會。適量運動便能幫助消耗多餘脂肪,亦有助保持理想體重。每天應有 30 分鐘的運動時間,如步行、游泳、跑步和打球等。但須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遵從運動安全守則。
5. 定期監察
- 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給巿民的癌症預防和普查建議 」, 如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人士,應在較年輕時作定期檢查。
- 任何人士如發現有腸道疾病之病徵,例如 : 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大便有血、裹急後重等症狀,應盡早求醫。大腸癌,如能及早發現,是可以成功治癒的。
本文只作為一般教育及參考之用,使用者如有任何醫療或健康問題,應盡早向醫護人員查詢。
資料來源 : 香港衞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