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結節、息肉、囊腫……到底誰才是癌癥的「定時炸彈」?

很多人體檢時,有時會查出各種「結節」「息肉」「囊腫」等,於是看到自己身體內長了一些多餘的東西都會惴惴不安,甚至擔心這些會發展成癌。

結節、息肉、囊腫…….這些到底是甚麼意思?有甚麼區別?哪種發展成癌癥的概率最大呢?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結節,大部分都是良性的

在影像檢查中(如CT、胸片),發現類圓形的直徑小於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為結節灶,直徑小於1厘米時被稱為小結節,直徑小於0.5厘米時就稱為微小或細小結節。隨著近年來多排螺旋CT的出現,小結節或微小結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1

甲狀腺結節:大多數是良性

調查顯示,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高達18.6%,其中有5%~15%為惡性,即甲狀腺癌。一般結節直徑>1厘米時就能用手摸到,這也是初步檢查甲狀腺最簡單的方法。

如果結節大小在1厘米~4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如果結節的活動性很差,且檢查中顯示血流量比較大就一定要當心,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做穿刺活檢。此外,如果良性的結節,但結節比較大,且對氣管周圍器官造成壓迫癥狀,也需要考慮手術。

2

肺結節:選對檢查方式很關鍵

一般年齡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即使發現肺部結節也不必恐慌,因為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最後被證實是肺癌。

但對於以下情況必須找專業醫生鑒別判斷:

● 對於小於5毫米的微小結節,僅做隨訪觀察,3個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檢查;

● 如結節沒有變化、沒有異常增大,一般被認為是沒有風險的,有的甚至會隨著時間變化慢慢消失;

● 1厘米以上的大結節,建議要盡早診治。

3

乳腺結節:不痛的結節最危險

乳腺結節是對乳腺占位的一種描述,常見於乳腺增生及乳腺腫瘤性疾病。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

息肉,一部分會惡化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

直徑小於2厘米:體積較小、帶蒂的炎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沒有癥狀,定期複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並處理即可;有癥狀、複查期間長得較快,要及時手術。

直徑大於2厘米:及時切除,是防止其癌變的最有效措施。

1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大腸息肉是息肉家族裡面最陰險的,經常多發分布,平時隱蔽生長,到時「搖身一變」就可成為結腸癌。

2

胃息肉:發現了就得切除

發現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腸鏡檢查。胃息肉有惡變的「潛能」,要積極地進行治療,減少胃癌的發生。

3

膽囊息肉:大於1厘米,要切掉膽囊

膽囊息肉差不多1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通常沒啥癥狀,大多通過B超發現。如果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變的風險。

4

宮頸息肉:45歲以上女性要警惕

宮頸息肉多在婦科檢查時發現,絕大多數宮頸息肉都是良性病變,但也有可能癌變。

5

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

鼻腔的息肉長到豌豆大小時會出現鼻塞、鼻出血等癥狀,比較容易被醫生發現。

一旦出現鼻塞感加重癥狀,建議到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確診是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以緩解鼻塞,恢複鼻呼吸。並在術後做活檢明確診斷。

囊腫,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療

囊腫是一種良性包塊。囊腫有的是單獨一個,也有多個的,一般來說對健康沒有多大影嚮,體檢查出也不必過於緊張。只要囊腫沒有對周圍器官存在壓迫癥狀或發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療。

如肝囊腫過大,可能壓迫鄰近器官,引發不適癥狀,則需積極治療。如出現並發癥,像囊腫破裂、囊內出血等,需進行外科手術。

1

乳腺囊腫

乳腺囊腫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腫無需做特殊處理,只要定期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歲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鉬靶檢查。

2

肝囊腫

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且不會影嚮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都可以不作處理,但建議每6個月做B超複查一次,觀察囊腫大小變化。

3

腎囊腫

囊腫以單純性腎囊腫較為多見,絕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為良性,惡變幾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現前,幾乎沒任何癥狀。

如果腎囊腫小於5厘米,且沒有給患者帶來不適,大可不必治療,一般3-6個月複查B超觀察其變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