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退致盲眼疾 – 白內障

隨著年齡增長,眼睛開始退化,因而增加患上各類眼疾的風險。當中,白內障與青光眼,更是無色無痛地將人們的視力逐步沒收,讓上述色彩豐富的世界變得灰暗模糊,甚至黑色一片。

若希望時刻都能欣賞這花花世界,那得對常見的退化性眼疾加深認識,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白內障──晶體變黃變厚

人體的眼睛就像一副相機,眼球內的晶體和視覺神經,猶如相機的鏡頭和連接相機與電腦的電線,只要各樣裝備完好無損及連續妥當,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外界那色彩斑斕的人和物。

健康眼睛的晶體,猶如相機的鏡頭, 把外來的光線和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
健康眼睛的晶體,猶如相機的鏡頭,把外來的光線和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

晶體位於虹膜之後,呈透明和彈性軟柔,作用猶如相機的鏡頭,能隨著環境改變厚薄,把外來的光線和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當視覺神經接收到訊息並將之傳達致大腦,世間事物就能盡收眼底。

眼科專科許少萍醫生表示,晶體細胞的結構像洋蔥與橙的混合體,意思是指它呈一楷一楷的層狀結構。晶體外圍被一層薄膜包著,內裏的細胞是無止境地生長的,所以隨著年齡增長,薄膜內的細胞密度會增加,令晶體變得愈來愈厚,愈來愈硬。

當晶體變黃變得混濁,眼前的影像便會變得灰暗和矇矓。
當晶體變黃變得混濁,眼前的影像便會變得灰暗和矇矓。

當原來是透明狀的晶體變黃變得混濁,令能夠進入眼球的光線相對減少,眼前的影像便會變得灰暗和矇矓,情況猶如相機的鏡頭被打上手印,影像無法清晰地呈現。醫學界泛稱晶體變得混濁的現象為「白內障」,嚴格來說,白內障是自然的生理退化現象,人人皆會遇上。

老年性白內障,顧名思義「年齡」是致病的主要元兇,一般於六十歲後風險逐漸增加。與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傾向較早出現白內障,主要原因是血糖不穩直接影響晶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令晶體相對較早變得混濁。

糖尿病亦有機會引發白內障,令視力會逐漸變得模糊不清。
糖尿病亦有機會引發白內障,令視力會逐漸變得模糊不清。

因糖尿病而致的白內障,跟老年性白內障的病徵相同,眼睛不痛也不癢,但視力會逐漸變得模糊不清,眼前的世界好像被大霧籠罩,變得灰矇暗淡。另外,部分患者的視力度數更會出現改變,因晶體變硬增加光線折射功率,導致近視加深出現。

擊退致盲眼疾 - 白內障(下)
手術有效逆轉白內障

時至今日,醫學界仍未能找到防止晶體變得混濁的藥物。雖然如此,白內障仍屬少數能逆轉的眼疾,而手術則是唯一根治白內障的方法。

現時,較常用作處理白內障的手術為超聲波乳化術,屬微創手術。此手術可在局部或眼球表面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醫生會替患者用超聲波乳化取出混濁的晶體,跟隨植入人工晶體。整個過程約十五至三十分鐘,術後的傷口只不過是2-3毫米,普遍無須縫針。

白內障手術不但成功率相當高,手術後傷口細小除加快傷口復原,還有助減低感染和併發症風險。自上述微創手術的普及,更改寫了白內障須熟透才能動手術的歷史。

許醫生指出:「何時接受白內障手術是個人的決定,每個人對視力模糊的忍受程度不同,沒有一個特定的界線劃分何時為接受手術的最佳時機。反而,患者應按年紀、身體狀況、生活起居習慣,特別是個人對視力的需求來衡量接受手術的時間。

每半年進行眼底檢查,有助慎防各類眼疾。
每半年進行眼底檢查,有助慎防各類眼疾。

值得一提的是,血糖不穩能影響視網膜發生病變,混濁的晶體阻擋光線進入,間接增加眼底檢查的難度。所以,糖尿病患者患有白內障,除須每年,甚至每半年進行眼底檢查慎防各類眼疾,就算本身對視力的需求不高,也不宜拖延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