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七大橋樑的建築風格

圖:米洛大橋

米洛大橋

米洛大橋位於法國南部,橫跨塔恩河谷 (Tarn Valley),有七個高大細長的混凝土橋塔,其中一個橋塔比埃菲爾鐵塔還要高。陡峭的塔恩河谷上空時有雲霧繚繞。這樣的天氣裏,從周圍的山上放眼望去,只能隱隱看到米洛大橋的這幾根橋塔。

米洛大橋採用斜拉橋形式,由法國建築工程師米歇爾·沃勒吉克斯 (Michel Virlogeaux) 和英國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設計並於 2004 年建成通車。大橋有效緩解了巴黎、蒙彼利埃和西班牙邊境之間漫長的夏季公路旅行壓力。

大橋未建成之前,米洛鎮曾一度交通擁堵,如今車輛可以穿過米洛鎮和塔恩河上空從高高的橋上飛馳通過。

儘管米洛大橋 (Viaduc de Millau) 的修建是為了改善塔恩河谷地區的交通狀況,但當你經過時,不妨在官方指定觀景處停下來,欣賞一下這座 21 世紀精美絕倫的橋樑。

科隆霍亨索倫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宏偉的鐵路建築當數工業時期的「大教堂」建築,科隆大教堂高貴的石材工程與霍亨索倫橋渾厚的鋼鐵結構相結合,見證了鐵路建築這一時期的特點。大橋於 1911 年完工,橋長 409 米,橫跨萊茵河。

1945 年 3 月,為了減緩盟軍向柏林行進的速度,德國工程師炸毀了這座橋。而如今,重新修建後,這座大橋已成為德國最繁忙的鐵路線路。令人感動的是,橋上意義非凡的鋼鐵結構(形狀就像從河裏上浮的大鯨魚的脊背)上,沿著人行道和鐵軌之間的柵欄,掛滿了慶祝情侶關係的「愛情鎖」。每天成千上萬人從霍亨索倫橋跨越萊茵河,其中許多人會在此處掛鎖。

曾經飽受戰爭摧殘,誰會想到,如今這座橋竟會成為團結和愛的象徵。大橋最初是由建築師弗蘭茲·海因裏希·施韋希滕 (Franz Heinrich Schwechten) 設計的,當時設計的效果並不是我們如今看到這種純工程結構。

當時,橋樑建成後,有高聳的城堡或教堂式入口作為裝飾。有趣的是,施韋希滕職業生涯初始是設計火車站的,後來設計了霍亨索倫橋,在其職業生涯後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如此,鐵路和宗教在科隆,以石頭和鋼鐵的形式相結合。

福斯鐵路橋

福斯鐵路橋堪稱工業時代的一大奇蹟。這座橋的設計創新至極,成為結構工程的象徵。大橋曾出現在蘇格蘭 20 英鎊紙幣的幣面,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Alfred Hitchcock) 1935 年導演的電影《三十九級台階》也曾在此取景。大橋於 1882 年動工開建,由約翰·福勒 (John Fowler) 和本傑明·貝克 (Benjamin Baker) 設計,試圖在之前泰橋 (Tay Bridge) 的基礎上做明顯的改良。

泰橋於 1879 年癱垮,一列特快列車和車內乘客也因此墜亡水中。大橋的主體由三個巨大的籠狀懸臂組成,其花崗岩橋基位於福斯灣水下 46 米深處。大橋於 1890 年竣工,成為英國當時第一座大鋼鐵橋。

儘管這座橋已獲專職維修團隊對其進行維護,但它的價值至今依然無法凖確衡量。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用「就像給福斯橋刷漆一樣」(「Like painting the Forth Bridge」)來形容一份沒完沒了的工作。

然而 2011年,一項斥資 1.3 億英鎊(相當於 2.23 億美元)的重新刷漆項目使大橋的維護工作得以完成,此次維護效果預計持續到 2050 年。與此同時,遊客中心已擬定計劃,將對外開放那鋼鐵懸臂,遊客可行走於那些讓人望而卻步的的懸臂之上。

加爾橋

1738年,瑞士哲學家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參觀了加爾橋。他寫道:「我的腳步聲在這巨大的拱頂上迴響,讓我不禁想像自己聽到了建橋工人強有力的聲音。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昆蟲,在浩瀚無垠的空間迷失了方向,我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我不是羅馬人呢?』」

擁有如此壯觀的石灰岩引水渡槽,三層拱橋橫跨那爾河(位於法國南部於澤和尼姆之間),加爾橋不僅在 2000 年前竣工之初讓世人驚嘆、讓瑞士哲學家盧梭流連忘返,即便如今,也依然讓世人感到印象深刻。羅馬人最初修建加爾橋引水渡槽是為了將新鮮的泉水引至羅馬殖民地納莫修斯地區 (Nemausus) [尼姆 (Nimes)]。

該渡槽已於 1985 年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認證成為世界遺產,如今的加爾橋高 49 米,長 275 米,之前比這還要長些。 公元 6 世紀加爾橋的渡槽漸漸不再使用,但數百年來仍依然作為一座橋樑使用。

1855 至 1858 年間,由於拿破崙三世 (Napoleon III),加爾橋在建築師查爾斯·萊恩 (Charlesaisne) 指導下得以重新修葺。如今渡槽已經成為法國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稍顯遺憾的是,人們來這裏不再是為了飲用泉水或穿越這座英雄史詩般的羅馬橋。

特裏夫特懸索橋

最所有繩索橋或懸浮橋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應該就是特裏夫特懸索橋了。特裏夫特懸索橋橫跨伯爾尼高地的特裏夫特斯湖 (Lake Triftsee),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名渡橋者前來體驗橫渡瑰麗的特裏夫特冰川的榮耀與刺激。

這座橋長 170 米,位於湖面上方 100 米高處,湖面與橋之間無任何連接。對於勇敢無畏的人來說,這裏的湖光山色以及冰川等美景即為他們的獎品。

特裏夫特懸索橋 2004 年首次開放,橋體搖晃非常嚴重。尤其在山谷風速高達 200km/h 的情況下,搖晃更為劇烈。五年後,舊橋被新橋取代,新橋即為今日遊客小心翼翼踏上之橋。

吊橋由瑞士建築師事務所的尹甘尼爾布魯·漢斯普·發芬 (Ingenieurbüro Hans Pfaffen) 設計,橋面成一條「拋物線狀」(看起來像橋上的鏡子),可以讓突然的移動停在可控範圍內。

米德爾斯堡運輸大橋

蒂斯河將米德爾斯堡的公路一分為二。在這裏您將了解到世界上最不尋常的渡河方式。

米德爾斯堡運輸大橋長 259 米,高空中的橋架上懸掛著一個吊船,該船可同時承載渡輪多達 9 輛汽車和 200 人的重量。自 1911 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雖然吊船的運輸速度不是很快,但就工程學而言很有意義,且在投入使用中幾乎完美。

米德爾斯堡運輸大橋由達林頓的克利夫蘭地橋樑工程公司 (the Cleveland Bridge and Engineering Company)設計。如此設計是由於船舶需要通過蒂斯河,但而若要要建造一座足夠高度的傳統橋樑建築成本太高,不具可行性,。

如今坐在車裏也仍然可以享受這非凡的旅程。或者,您也可以在蒂斯河的岸邊盡情觀賞橋體蜘蛛般的奇妙結構以及工業河流上方負重的小船緩緩而行的景觀。

金門大橋

這座寧靜的公路橋因其優雅的設計吸引著許多美國人和世界各地愛慕者前來觀賞。不幸的是,由於許多人選擇在此處縱身一躍而溺亡水中,它也經受著不好的名聲。

如同悉尼大橋一樣,金門大橋也經過幾個世代,在所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橋長 2.7 公里,鑒於設計帶來的純粹喜悅,其黑暗的一面尤其令人傷心。金門大橋橋體為橙色、主跨長度驚人。

無論在加州日落時分、冬日霧景中或從電腦屏幕上欣賞這座大橋,都絕對是全世界橋樑中的佼佼者。該橋於 1937 年對外開放,由工程師兼詩人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ph Strauss) 設計,約瑟夫曾為該項目的設計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

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地震影響,近年來對這座橋進行了巧妙地修繕。施特勞斯與經驗豐富的橋樑工程師里昂·莫伊塞弗 (Leon Moisseiff)、建築師艾爾文·莫羅 (Irving Morrow) 以及項目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 (Charles Alton Ellis) 共同合作完成了該項目。

金門大橋因其講究的懸架結構和優美的藝術裝飾塔,從一開始便備受歡迎。它的設計是一次美妙的空間和建築的融合,令人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