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
請投搞或聯絡 editor@chineseineurope.com

【耆英故事】德哥——在莫斯科的日子(上)

「阿斗官」蘇京闖蕩

德哥1956年在香港出生時,父親在沙田開餐館,經營有術,生意興旺。所以,德哥自小便得到祖母和父母寵愛,兩名工人侍候, 有「沙田阿斗官」稱號。

父親後來到英國創業,在倫敦華埠開了兩間餐館,也是門庭如市。1968年,德哥和母親、妹妹到倫敦和父親團聚。德哥在英國上學,但和書本無緣,卻喜歡到廚房幫忙和學習,也練到一身廚藝。16歲時,父親已經打本給他在BEDFORD開餐館。德哥自言, 他對金錢沒有太多觀念,把餐館的收入糊糊塗塗的花掉了,餐館最後關門,他還是回到父親餐館的廚房工作。1995年,父親退休,德哥沒有接手,所以把餐館賣了。他自言他沒有做老闆的命。

這時,德哥應一位在英國認識的印度朋友邀請,從倫敦到莫斯科一家餐館做工。德哥早已聽說,蘇聯解體後,物質匱乏,治安又差,但人情難卻,又想開開眼界,便抱著玩票心情來到莫斯科。

 

到莫斯科做港式中菜

印度朋友這間餐館不足50個座位,規模很細,僱用了一些便宜的印度「外勞」,先天已經不足;他們對中餐沒有認識,加上莫斯科當時很難買到中國雜貨,豆腐和芽菜等本地都沒有生產。不過有些本地人很有錢,又有其他國家的專家在當地工作,客源應沒大問題,最主要的,是沒有競争性,本地的中餐都是由中國來的華人開設,半途出家,很不地道。德哥便安排讓倫敦雜貨行把雜貨送往荷蘭,再由陸路運到莫斯科;他又教會當地一位華人雜貨店做豆腐、發芽菜,解決這兩種餐館最需要的新鮮食材。以德哥的廚藝,泡製出香港中菜菜式,短期內,生意興旺。但德哥和印度朋友不協調,還不到1年,僱佣合約終止了。

此前,食客中,有一位由中國到莫斯科做生意的鞋廠朱老闆,對德哥非常賞識,向德哥取了倫敦的聯絡電話,說在德哥回倫敦休假時有機會相聚。很快,朱老闆真的和德哥在倫敦會面了,當時朱老闆準備在莫斯科開連鎖外賣店,設立了中央廚房,中央廚房毗連有一個可以有130個座位的餐館,供應中餐、日本餐及印度餐等菜式,朱老闆想交給德哥負責,開出優厚條件,給予房屋津貼及每3個月回英國休假,而且可以分小賬。於是德哥從倫敦帶了3名馬來西亞的華人廚工,又回到了莫斯科,經營這間餐館,並且為中央廚房做顧問。

 

獲賞識打理連鎖店 食客多俄國人

德哥主持的餐館生意非常好,雖然食材昂貴,而且運輸困難,但當地還有華人和越南人集中的商場,可以購買到中菜材料。反正餐價很貴,春卷每份5美元、大蝦35美元,龍蝦更是天價。食客除了在俄羅斯的外國專家外,更多的是本地俄國人。蘇聯解體初期,有些俄國人很有錢,又未能像從前那麼方便到國外,所以都在莫斯科消費,出手很濶綽。餐館自然客似雲來。(待續)

 

文:無是處@歐華綜覽

圖:DEZALB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