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的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

香港十大名廚之梁拱

 

梁拱,大家稱呼他為拱叔,廣東南海人。1946年入行,在當年廣州市上九路洞天酒家開始飲食生涯,後來轉到海珠南路金城酒家。為了爭取多點收入,他和另一位香港名廚陳榮又到東莞虎門小紅樓工作。拱叔說:「當時只做細路工作,包括剪菜、捧菜和拔雞毛等,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非常辛苦。而且銀紙貶值,上午發糧,下午已貶值一半,後來老闆以『米』當人工,打雜每月八十斤米,大師傅二百斤。」

1949年到香港也是從事飲食業,當時港府規定筵席消費每人超過5元要抽稅,但包辦筵席可免,因此商會、社團和普通家庭都以包辦筵席做慶祝活動,那是包辦筵席的黃金時代。拱叔便做包辦筵席生意,那也是很辛苦。有次替九龍商會包辦筵席,他的酒家和廟街的東南酒家各負責75圍,只有5位炒鑊師傅,每人同一時間要炒15碟菜,這經驗至今尚未忘懷。

數年間,這黃金時代過去,拱叔也一度失業,生活並不好過。50年代後期,他得飲食業鉅子李樹森賞識,邀請他擔任陸海通酒家總廚,那時才算吐氣揚眉。

陸海通酒樓拆卸,拱叔轉到集團在威靈頓街的荔香邨酒家,其後集團的老闆張玉麟發展銅鑼灣食街,委派拱叔擔任中廚總管及總顧問。拱叔說,他只是對粵菜有研究,其他省份菜式所知不多,真沒有膽量擔任這個職位,不過老闆鼓勵,籌備前和他到各酒家飯店試菜,大江南北菜式無所不嘗,令他對經營食街充滿信心。

由於對本行業熟悉,也不是墨守城規的人,喜歡創新,因此想出很多新菜式。其後老闆想做素菜,拱叔也遍訪各齋鋪取經,集思廣益,其後香港第一家新式素菜館香齋廚便在食街創立。新式的齋店大膽使用不同材料,也注意菜式的名稱、色澤和擺設,甚受食家歡迎。食街在拱叔主持下,融合京粵菜特色,推陳出新,食街美食揚名港九,拱叔還得到「十大名廚之一」的美譽。除在食街外,萻提素食集團也邀拱叔擔任顧問。

1991年,拱叔60歲,為了兒女教育機會,毅然移民英國,在倫敦開設健康美食。但初到倫敦,對本地環境和客人口味未摸熟,所以健康美食,叫好不叫座,虧蝕不少。其後在北倫敦開設拱,得到很多食客支持。拱叔說,開設餐館要適合本地人,不能把家鄉那一套原封搬用。由於本身年事也高,做了十多年,最後退休結業。拱叔說,他把拱交還給業主時,猶太業主要他把餐樓翻新回原狀,所以不但沒能出售取回本錢,反而花上一大筆開支損失。

退休後,拱叔夫婦和大兒子一家在倫敦居住,身子硬朗,也停不下來。疫情前,每晚還是到兒子的外賣檔幫忙,以打發時間。拱叔91歲了,但由於兒媳白天外出工作時,沒人照顧,放心不下。2019年11月,他搬到英國西南的普利茅茨Plymouth,和小兒子一起,在那裡,照顧較方便。而拱叔夫婦每日外出散步,互相扶持,也是最好的牌腳,晚年生活也樂融融。不過,拱叔還是很懷念在倫敦的生活,因為環境較熟悉,可以自行各處走動,而且有更多老友,他是一位喜歡熱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