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的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

為兒為女 今生無悔

 

文:姚祖

我於1970年在香港加入政府公務員團隊,1975年獲借調來香港駐英辦事處,在會計部工作。當時單身,工作勤奮,白天上班,晚上返夜校讀會計課程,生活很艱苦。1980年任滿返香港前,考獲二級行政主任職位,並同時考獲英國公認會計師資格,帶著由港來英親的新婚妻子返港,返港後在香港天文台和稅務局任職,沒有到會計師樓實習5年,所以沒有成為執照會計師。因為在會計師樓實習,薪酬很低,還是政府工薪高糧厚。

因為香港回歸,計算一下,自忖到了97,還未到退休年齡,同時著眼女兒教育問題,雖然政府官員子女來英國升學有海外教育津貼,但總有顧慮。和太太商量後,毅然放棄政府鐵飯碗和長俸,辭職回英國發展。

1984年底回到英國,首先在東倫敦郊區一位朋友家中暫住,然後再尋找工作,終於在維多利亞區一家華人船務公司代理,在會計部當經理。工作非常辛苦,每周上班七天,從早七時出門,到晚上十時才下班。由於所住地區晚上六時半後地鐡便停駛,所以經常需要在最後一個地鐵車站下車,乘坐白牌車回家。猶幸得老闆賞識,三個月後獲加人工,和配給一輛公司車,可以省回一些錢。其後亦按揭買了住屋並接在香港的妻子帶同兩名女兒來英國團聚。

為了該善生活環境,1986年前往西非尼日利亞一家華人工廠工作,亦是每周工作七天,朝七晚七。雖然辛苦,但有工人和司機,生活尚算可以。太太初到英國,人地生疏,而我又遠走他鄉,每年只回英國團聚數周,這種生活欲哭無淚,不過還是撐過了。因為陪子女學習中文,太太也在周末的中文學校做中文教師。 由於惦掛家庭,而尼利亞治安不好,每日都生活在恐懼中,所以於1987年底返回英國,

回英後,一位朋友讓我到一家中餐館學習,從侍應開始。訓練了一年,便到倫敦華埠一家飲食集團,管理三間餐館。 後來還合夥了樓面和廚房經營一家餐館。 飲食業生涯也不好過,除了日常寫字樓工作外,亦要兼顧樓面和應付政府部門工作;雖有一天休息,亦要做餐館的會計事項,這樣便過了十二年。 期間多了一個兒子。

到了2000年,餐館租約期滿,加上舊老闆極力邀請,又返回西非尼日利亞工作一年多,回英後又做了一年餐館工作。

我在住所附近買檯經營一家餐館,但生意不景,虧蝕了半年放手,原來繳交的定金也沒法全額取回。 之後再到西非工作一年, 再回到英國。

2004年從西非回英後加入泗和行工作,先後在在倫敦和蘇格蘭工作。在蘇格蘭時,由於距離倫敦的家路途遙遠,所以要連著六周無休,才儲到一周假期,這樣又渡過十年歲月,到2014年離職。

回到倫敦家中,有朋友邀請在外賣店幫忙也有一年。終於到達退休年齡了,可以放下重擔,優遊歲月。前幾年,兩名孫兒年齡尚幼,夫婦兩人每周四天,駕車往劍橋含飴弄孫,現在孫兒稍大,父母可以照料,兩位老人也不用每周報到。

回望過去數十年,有得也有失。雖然沒有政府的職位和長俸,奔波勞碌,慶幸是辛苦沒有白費,亦感謝太太的支持和分工,我在外賺錢養家,太太負責家內事務和管教兒女,大家都盡力做到。很高興看到子女學業有成,大女兒在劍橋大學畢業,現為專科醫生,並在劍橋大學任教;女婿是劍橋校友,也是專科醫生,有一對可愛的兒子,兩夫婦平常都去劍橋弄孫為樂。

二女兒在倫敦帝國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現為工程師;小兒子也完成劍橋大學數學博士課程,現在大學工作。

廣東人有句話:「老豆養仔,仔養仔」,亦有話「一生兒女債,半世老婆奴」,營營役役都是為著一個安定的家庭和下一代著想。總括而言,家庭雖說不上大富大貴,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康之家。回首過去,責任已完,可以安享餘生了。

 

圖:mario0107 from Pixabay

 

2 comments

  • 華人移民多有一番血淚史,藉得年青一輩學習不怕耕難,力爭上遊,在異鄉勇闖。先輩的付出,為年青的一群樹立不屈的精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