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文化講堂》之平靜養生系列第五講:中醫簡史

概論

今天我們談一談中醫簡史,相信大家聽完這堂課會對我們國家璀璨的文化寶藏——中醫有一個新的了解。中醫其實是一門哲學,是一種思想,後者說是思維方式,不同於現在所認為的技術性學科。中醫現在的狀況確實有歷史的原因。一個人有命運,中醫也有命運。一部中醫史影射的是中華文明史。

中國古人用生命探索宇宙,現代人用探索儀器探索真理。過度依賴機器,人的天然的狀態就會大大削弱甚至失去。用生命打造的文明是鮮活的,是一代一代前撲後繼繼承下來的。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黃帝內經》中的經典話語,每堂課開講之前我們都回憶一遍,加深印象。養生其實是自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追求市面上流行的方法。沒有任何路是可以通向自然的,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條路。

關鍵詞 - 中醫 時代 傷寒 理論基礎 本草綱目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 醫生地位

(一) 先秦以前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思想史

人類的歷史是螺旋式推進的。比如今天是對昨天的否定,然而今天卻又是對前天的肯定。歷史看起来很滑稽,一會兒肯定、一會兒否定,其實這是有規律的。整個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思想史,不管是政治、經濟、科技、中醫还是文學,一切都只是一個現象,現象都是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因為不同的思想而產生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思想史。

中醫簡史其實就是中醫的思想史,思想又是因人而產生的。中華文明有很長的延續性,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斷過。因為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就是所謂的元宇宙時代。軸,轉動,轉動之後整個世界都會產生變化。人的生命是很短的,我們看到的只是滄海一粟。即便活了百年也不可能看到歷史的全貌,還有可能會被眼前的現象欺騙。上一個的軸心時代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先秦時期。

先秦之前:上古天真 道法自然

先秦之前的思想更接近自然,也更接近先天。《封神演義》中描述的商周時代(包括之前),是人神共居的時代,人跟天地之間的感應非常大,人也相對淳樸靈敏。我們現在還在讀那個時代的東西,無法超越。很多東西並沒有文字記載,書籍流通也很難,更多的是靠口口相傳,很多就成了後人所說的心法。口口相傳也會有一些誤差,如此一來我們研究古代的東西就很困难。我們目前能知曉關於中醫歷史實證的資料來於一些實物。大約在四千多年前,針灸、按摩和飲食療法已經出現了(在距今一萬六千年的山洞裡發現了骨針)。由此人們把中醫關始的時間放在四千多年前。

道德經——精氣神

上一個軸心時代出現了一部非常重要的書 --《內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易經》的陰陽思想。而《內經》的五行思想則來自於《尚書》。《內經》既是研究中醫的理論基礎也是最高境界。《內經》中經常講到的「精氣神」的概念來源於《道德經》。精氣神有先天和後天的差別。所以說,《內經》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精氣神。

《內經》分两部,其中一部叫《素問》,素就是樸素的意思,素問就是茶餘飯後大家一起聊天,聊天的話題是比較樸素簡單,當時的語言也是樸素簡單的。《素問》主要記錄了黄帝和他的老師歧伯的對話。歧伯也是中醫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另外一部就是《靈樞》,是古人對人體內部的描述,通俗講就是現在流行的理療。剛才說過從中醫歷史上看,理療大約出現在 4000 多年前,歷史學家也找到了一些對應的實物。《內經》出現的具體時間比較模糊,而且到底是不是黃帝所寫的也無從得知,但它對中華文明有很大影響。

中醫史即中華文明史

除了《内經》,同時期還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叫《本草經》,在這本書裏面記載了很多種類的草藥。《本草經》也叫《神農本草經》,神農就是炎帝,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位祖先。神農嘗百草,整理出了《本草經》,他還是第一個種植大米的人,所以說他也是農民的祖先。整個中醫史就是中華文明史,炎黃二人給後世子孫留下了兩部重要的著作,大大推動了中醫的發展。我們現在的治療方案、理論基礎和草藥都沒有離開它們,所以這两部著作非常了不起。(未完)

(二) 戰國秦漢

-----扁鵲 華佗 張仲景

扁鵲——中國第一個中醫學者

在戰國時代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扁鵲,他是中國的第一個中醫學者。他是中醫史上一個理程碑式的人物。扁鵲破除了很多迷信。

扁鵲有幾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是虢國行醫。虢國是古代一個小國家,這個地方現在叫虢鎮,在陝西寶雞附近。當時扁鵲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國王有一個小王子死了。大家都在傷心地為王子準備葬禮,就當準備下葬的時候,扁鵲阻攔了大家,然後拿了一根頭髮絲放在小王子的鼻子下面,突然發現頭髮絲有細微的動靜。接下來扁鵲用針刺王子的百會穴。針刺百會穴之後,陽氣生發,過了20 分鐘,小王子醒了過來,然後扁鵲再用湯劑,最後把王子治療痊愈了。

這個故事告訴後人,醫生行醫,尤其是遇到這類型情况,你必須看清楚病人是否真的死了,還是休克,或者是失去意識。

第二個故事很著名,也就是成語「諱疾忌醫」的出處,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都會學過。

扁鵲「六不治」

扁鵲行醫是有準則的,那就是有名的「六不治」,這後來也成為了很多醫生的行醫準則。

一、驕恣(指放縱,不受約束)不論於理,一不治也。意思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不聽從他人的募誡勸,這樣的人很難治療。

二、輕身重財,二不治也。意思是對自己身體不知愛惜,對錢財看得過重(不過這個現象需要一分為二來看)。

三、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意思就是,没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懂得節制。

四、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意思是思慮過度,長期壓力過大,不能放鬆導致體內氣血錯亂、臟腑功能衰弱的人,無法治。

五、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意思是如果病人身體非常弱,尤其是消化系統不好,藥物無法被吸收發揮不了作用,也無法治了。

六、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意思是只相信巫師、偏方,不相信醫生,無法接受長時間的治療,這樣的人也沒法行醫。

華佗

秦漢,中國社會趨向穩定統一,但由於經歷了「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也開始進入了統一模式,同时禁錮也開始了。所以,文明的發展,很難用好壞去定論。這個時期中醫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華佗與張仲景。

華佗大約生在公元 145 年到 208 年,也是中醫史上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華佗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藥——麻沸散,他醫術高明,曾經給病人做過手術。華佗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氣功——五禽戲。五禽戲模仿了五種動物,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方法。

在那個時代醫生的地位是不高的。我們都知道華佗因曹操而死。當時曹操得了頭痛病,就找來了華佗治病。但是華佗提出要做開顱手術,招來了曹操的懷疑。儘管此前華佗給關羽刮骨療傷,名氣非常大,但在曹操眼裏華佗不可信任,曹操覺得華佗想借機殺他。這是歷史上流傳的華佗之死的故事。

曹操一氣之下就把華佗殺了,不過曹操也後悔,因為他有一個愛子叫曹沖,生了病,只有華佗能治,可惜華佗死了,也就沒有人給曹沖治病了。最可惜的是華佗行醫的智慧心血《青囊秘錄》没有流傳下來,據說他在獄中想把它傳給後世,於是請求看守的獄卒收下它。獄卒剛開始接受了,回到家中,老婆跟他說:「華佗都被殺了,你還敢藏這個東西啊。」獄卒一害怕就把秘籍給燒了。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在史書上並没有有記載。他是和華佗差不多同时代的人物(約公元 150 年到219 年)。他留下了偉大的《傷寒雜病論》。在歷史上這本書失傳了很久,後來被人整理出來,不過已經缺失了很多。他還有一本醫書叫《金匱要略》。日本的中醫大多是跟張仲景學習的,日語稱中醫就是“漢方”,漢就是漢朝,源頭是張仲景。

由於當時的藥方都是寫在竹簡上的,保留比較困難,當時的部分藥方散失了。直到晉朝,王叔和把一些藥方收集整理起來並把它命名為《傷寒論》,但是這個《傷寒論》並不完整,大部分已經失傳了。(未完)

(三) 魏晉南北朝隋唐

----王叔和、皇甫謐、陶弘景、葛洪、巢元方、藥王「孫思邈」

魏晉南北朝

東漢末年又是一個亂世,歷史開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晋朝短暫的統一之後又出現了八王之亂,這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嚴重的倒退。晋朝分裂之後又有了「五胡亂華」,那是個是動蘯的時代,但因為思想的開放自由也出現了燦爛的文明「魏晉風骨」,是精英,是中流砥柱。

針灸學學者——王叔和 皇甫謐

王叔和是晉朝著名的醫生,他經常給重要人物看病,因此得以看到很多古代典籍。他收集了《傷寒論》,在此之前《傷寒論》已經失傳,這個名字是王叔和定的。然而,在王叔和之後《傷寒論》又失傳了幾百年,直到被孫思邈重新看到,才使得《傷寒論》又重新發揚。

王叔和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寫了一本《脈經》,他是第一個獨立出書的醫生。現在的醫生所用的搭脈基本原理都是從這本書來的。

這時期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皇甫謐,他是針灸學的第一人。他有一本著作叫《針灸甲乙經》,是針灸的鼻祖。

晉朝南北分裂,使得中原文明開始向南遷移。

南朝:陶弘景 葛洪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第一個叫陶弘景,另一個叫葛洪。這两位都是道士,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很有才華,朝廷請他出山當官,但是他不願意。他一个巨大大貢獻是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並且針對於書裡的360多種藥物做了重新的分類。他的另一本著作是《養性延命錄》。

另一個神仙級別的人物叫葛洪,他在歷史上被稱為「抱樸子」,他留下了一本養生方面很重要的著作《抱樸子》,另一本著作就是《肘後方》。我國醫學家屠呦呦以青蒿素拿到諾貝爾獎,這個發明原理就來自葛洪的《肘後方》。學中醫的人,很多都會把這本書當作枕邊書,經常翻閱以求靈感。

葛洪的妻子,鮑姑,也是個著名的中醫,傳說她發明了艾灸。

隋唐時期

亂世之後,中國進入了隋唐穩定繁榮時期。社會各個領域當然包括中醫都有了大規模的發展。然而,老子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如果事物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候,就會開始逐漸走向衰老。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隋朝創立了「太醫院」,收納名醫,收藏重要書籍。唐太宗時期舉國之力,創辦醫學校,這比西方早了兩百年。唐高宗時期開始編寫《唐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訂的藥典,比歐洲早了八百年。

巢元方、藥王「孫思邈」

隋朝最著名醫生叫巢元方,其成就在於撰寫了中醫巨著《諸病源候論》。這本書裏記錄了病症的症狀以及來源,還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分析。病的根源在哪裏?人為什麼會生病等等。

孫思邈被稱之為「藥王」,他在早期編寫了一本專著《千金方》,顧名思義,千金方就是這個方子很重要,千金都買不到,也有一說是他認為再卑賤的人,生命的價值也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

當孫思邈後來看到了《傷寒論》,受到很大的啟發,於是又是編寫了《千金翼方》,他還被官方邀請去主編寫《唐本草》。孫思邈是一個道士,傳說他在太白山修煉時就講到「百步之内無閒草」,他認為一草一木都可以入藥。中國很多道觀中如果有供奉藥王的,往往是這三個著名的人物,扁鵲、孫思邈和張仲景(華佗)。(未完)

(四) 宋、金、元、明、清

-----龐安時、錢乙、宋慈、金元四大家、李時珍、 張景嶽

宋、金、元時期

唐朝之後歷史進入了一個動蘯時期,直到宋朝又出現了統一局面。「儒之分始於宋,醫之分始於金元」。儒家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在宋朝由先天走向後天,其分水嶺是周敦颐。

思想决定文明高度。北宋時期,政府頒布了一個藥劑制作規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局方》的出現各有利弊。他的出現固然給行醫之人帶來方便,但是使從事研究醫藥事業的人往往會避難就易,對《內經》等經典著作厭而棄之。而且局方選方多用辛香燥熱之劑而失之於偏,醫生們只要參照國家制定的統一模式,藥量使用也是參照國家給定的統一標准,很多人不願再深耕細作,固定化,模式化,從而使得中醫的發展也開始趨於僵化。

龐安時、錢乙、宋慈

北宋醫王龐安時,他對《傷寒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在張仲景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發揮,歸結整理出了《傷寒總病論》,他主張把溫病和傷寒進行區分。

同時期的錢乙被稱為「兒科之聖」,兒科在歷史上第一次被作為單獨的門類提出。在此之前中醫只有陰陽之分,只有男科女科,中醫的科類分得更加精細,這是進步還是退步呢?

很多人看過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其中的主角叫宋慈,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寫了一本書叫《洗冤集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裏面專門記錄了冤假錯案。宋慈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西方學界認為他於 1253 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門派之分:金元四大家

由於局方的出現以及推廣,中醫派别就應運而生。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就是這個現象出現的先鋒。

第一位叫劉完素,也叫劉河間,他提倡寒凉派,認為「六氣都能化火」。

第二位是張從正,號戴人,他是攻邪派,主張把邪氣攻掉。

第三位是李杲,號稱東垣老人。他是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脾胃是後天之本,從調理脾胃下手來調理身体,這個理念一直到現在還非常重要。

第四位叫朱震亨,後人稱他為「丹溪先生」。他是「滋陰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生命在於平時不注重保養,過度縱慾導致陰虚虧損。

中醫門派林立,各自開宗立派,只是順應歷顺史發展潮流的需要。然而互相不認可,思想上的對抗,乃至產生矛盾等等也就不可避免地了。

明 清

明朝统治強權專政,思想禁錮。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但因為思想的僵化,没有跟上歷史的脚步,到了清朝這個現象更加嚴重,反而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結果國門被洋人的大炮轟開(大清朝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所以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中國」,革故鼎新,唯變所適,這是中國文明的特點,也是中華思想的偉大之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醫也開始走向衰弱。老子曾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李時珍 張景嶽

明代大家李時珍,留下巨著《本草綱目》。同時他對脈學也有深入研究,著作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如果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之間進行選擇,一些大家還是認為從前者入手。大道至簡,越簡單的東西越好,也就越接近源頭。

張景嶽,「溫補學派」創始人,留下了行醫時醫生問診的《十問歌》,這成為後世醫生的行醫準則。

明清時期整個國家經常瘟疫流行,中醫對瘟疫的治療總結了很多經驗。清朝滅亡以後,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中醫地位摇摇欲墜,西醫開始大行其道。(未完)

(五) 近代情況與武漢疫情治療

——中西醫對比

民國之後

民國之後,西學壓倒式入侵。傳統文化進一步衰退。這裏要提到一個重要的學派——孟河醫派,其醫理溯源為晋朝的葛洪。

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为,費伯雄、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丁甘仁,他創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這是當時非常了不起的,因為在那時中醫已經開始失去社會地位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1949 年,中醫被看做是不好的東西,中醫學院停辦。1955年,出現「乙型腦炎」,後來開始用「白虎湯」這個病情才被慢慢治愈,危難時刻顯身手,「白虎湯」使用後第二天就能退燒,大家開始發現「中醫有點用處」。

另一個例子是,幼兒發疹子,對於這類病情西醫束手無策,中醫中的麻杏石甘湯可以解決。再比如大黃牡丹湯可以在85%-90%的程度上治愈闌尾炎。這三個方子都來源於《傷寒論》,有人覺得很自豪,也有人覺得很悲哀。

因為這些中醫對症下藥成功治愈的病例讓人們再次重新認識了中醫,國家也開始重視中醫。1956年,四所中醫大學存活下來,分別在北京、上海、廣東、成都。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秦伯未,被稱為當代中醫集大成者,可惜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中醫條例法案

1982年,「發展現代化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但是後來又出現一些聲音,說中醫不科學,要取消中醫,反對中醫。2002年至2003年,我們國家出現了非典,全國抗擊非典,中西醫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醫又被大家重視了起來。2003年至2020年期間,國家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但是2022年又取消了,我相信後面會有更好更大的發展推動。2014年1月19日,上海出現了第一屆反中醫大會,據說現在在醞釀第二届,對此我們不作評判。2020年,國家出現了新冠疫情,下面我們來看一些關於武漢疫情治療情況的數據和事實。

武漢疫情治療情況——中西醫對比

中西醫分組治療人數各為 320 人,從中西醫分組治療結果來看,從最終的死亡人數看,中醫治療組的死亡人數為0;西醫 113 人,由此可以推算中西醫兩組的死亡率。從中西醫兩組的痊癒時間看,中醫治療組的平均痊癒時間為7天;西醫組的病患在治療20天後仍未康複痊癒。

對比兩組的治療方式,中醫治療組採用的是服用中藥、針灸、艾灸等方式;西醫則是通常注射各種抗生素。在後遺症方面,中醫組的病者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西醫組的病者則會留下肺纖維化、尿毒症、心肌炎等後遺症。

費用方面,中醫是幾百元;西醫大於四十萬。中醫通過中西醫對比情況來看,中醫具有其本身自帶的優勢、西醫所不能及的優勢。歷史是公正的,今天是對昨天的否定,又是對前天的肯定。中醫的命運也充满坎坷,在受到爭議的同時也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認可,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還中醫一個最真實「清白」。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最後我用一句話概括中醫的歷史。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句話的意思是:穀神,先天大道,是不會死的。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只要這個根在,綿綿若存,看起來好像没有了,但是用着用着又出現了,這就是生生不息。我們用這句話來祝福中華文明的精粹中醫。

中醫簡史就介紹到這裡,我是一個外行,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了中醫簡史,大家可以由此反思一下我們中華文明的思想史,以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謝謝大家。(完)